黃燜雞“塌房”記:315曝光的不僅是骨頭,還有連鎖餐飲的潰敗基因

中國餐飲行業的狂飆突進,在2025年3月15日這一天被按下了一個刺耳的暫停鍵。當晚,央視財經頻道《315晚會》曝光了國民快餐品牌"楊銘宇黃燜雞米飯"的食品安全黑幕:過期雞肉"翻新"出售、調味料非法添加防腐劑、後廚蟑螂與食材共舞……畫面中發黑的肉塊與爬行的蟲豸,瞬間擊穿了消費者對連鎖餐飲的最後一絲信任。這個擁有超6000家門店、年營收破50億元的"國民美食",一夜之間從"性價比之王"淪爲"後廚地獄"的代名詞。

更值得深思的是,楊銘宇黃燜雞的崩塌並非孤例。近五年,中國餐飲連鎖化率從15%飆升至35%,但同期食品安全投訴量激增240%。當資本催生的"萬店神話"與品控失守的"後廚危機"形成荒誕對衝,這場曝光揭開的不僅是某個品牌的傷疤,更是整個行業野蠻生長的代價。

供應鏈失控:從"現熬雞湯"到"化學勾兌"

楊銘宇黃燜雞的崛起,曾被視爲中式快餐標準化革命的典範。2011年,創始人楊曉路以"一鍋雞打天下"的口號,將黃燜雞從街邊小吃升級爲工業化快餐,憑藉"中央廚房+加盟擴張"模式,創下年均開店800家的紀錄。然而,此次315曝光的核心問題,恰恰源於其引以爲傲的供應鏈體系。

調查顯示,涉事門店使用的雞肉多來自"殭屍肉"。某加盟商透露,總部提供的凍雞腿肉保質期爲12個月,但實際發貨批次中混雜着已過期3-6個月的庫存。爲掩蓋變質,工作人員使用雙氧水浸泡漂白,再通過重油重鹽的烹飪手法壓制異味。更觸目驚心的是,部分門店爲降低成本,甚至採購未檢疫的"白條雞",這些雞肉往往攜帶沙門氏菌,檢測超標率達32%。

楊銘宇宣稱的"祖傳秘方"同樣充滿貓膩。其黃燜醬料中被檢出苯甲酸鈉含量超標4倍,該防腐劑在高溫下會生成致癌物苯甲酸。爲模擬"現熬雞湯"的濃香,部分門店添加雞肉香精(主要成分爲乙基麥芽酚),長期攝入可能導致肝腎損傷。一名前研發人員坦言:"所謂的秘方,就是用添加劑調出‘媽媽的味道’。"

加盟模式之殤:萬店帝國的"蟻穴效應"

楊銘宇黃燜雞的迅速擴張,本質是一場"加盟商收割遊戲"。其商業模式設計充滿矛盾:一方面宣稱"嚴格品控",另一方面爲追求開店速度,將加盟費從2019年的5萬元降至2023年的1.98萬元,甚至推出"零培訓費"政策。這種"重量輕質"的策略,埋下了系統性風險。

失控的加盟商:成本倒逼下的"暗箱操作"

一名河北加盟商算了一筆賬:單店月均流水約8萬元,扣除總部抽成(營業額的6%)、原料採購(強制從總部進貨佔比70%)和租金人力後,淨利潤不足5000元。爲維持利潤,偷換低價原料、縮減消毒環節成爲"潛規則"。某地代理商直言:"總部稽查一年只來一次,提前三天通知,查的都是樣板間。"

總部的"甩鍋"邏輯:用合同規避責任

品牌方將食品安全責任完全轉嫁給加盟商。加盟合同中的"免責條款"明確規定:"門店操作失誤導致的食安問題,總部不承擔連帶責任。"這種"管殺不管埋"的態度,使得品控流於形式。2023年,楊銘宇總部食品安全抽檢頻次僅爲每店每年1.2次,遠低於行業平均的4次。

資本催熟的惡果:估值泡沫下的品控犧牲

背後資本的力量不容忽視。2022年,楊銘宇完成3億元B輪融資,投後估值達30億元。爲對賭上市,資方要求三年內門店突破1萬家。重壓之下,品控團隊從50人縮編至20人,檢測項目從12項減至5項。"資本要的是規模,不是安全。"一名離職高管透露。

行業困局:標準化與人性化的"不可能三角"

楊銘宇黃燜雞的崩塌,折射出中式快餐行業的結構性矛盾:在"快速擴張、成本控制、食品安全"的三角博弈中,幾乎沒有品牌能全身而退。

僞標準化:中央廚房的"掩耳盜鈴"

多數連鎖品牌宣稱"中央廚房保證品質",實則陷入"集中生產,分散變質"的怪圈。以黃燜雞的醬料包爲例,總部要求冷凍保存,但加盟店爲節省電費,常將其置於常溫環境。第三方檢測顯示,解凍後再冷凍的醬料包,微生物含量飆升40倍。

人力荒漠:每月流失率30%的後廚大軍

快餐業服務員的月均工資僅3500元,且無社保。高強度勞動與低待遇導致後廚人員流動率超30%,新員工未培訓即上崗成爲常態。在曝光的視頻中,一名店員邊切肉邊抽菸,菸灰直接落入食材筐——這並非個別現象,而是行業用工荒下的必然產物。

監管失靈:百萬門店與三千稽查員的懸殊對決

截至2023年,中國餐飲門店數超1000萬家,但全國市場監管系統專職食安稽查員僅3287人,平均每人需監管3045家門店。即便發現違規,處罰力度也形同虛設:根據《食品安全法》,使用過期原料最高罰款僅10萬元,而一家黃燜雞門店的月利潤即可覆蓋此成本。

破局之路:從"危機公關"到"系統重構"

面對信任危機,楊銘宇黃燜雞連夜發佈"整改聲明",宣佈關停涉事門店、升級供應鏈。但消費者似乎並不買賬——曝光次日,其美團訂單量暴跌75%,抖音直播間被"蟑螂飯"彈幕刷屏。要真正挽回聲譽,需直面行業深層頑疾。

技術賦能:區塊鏈溯源能否根治"殭屍肉"?

已有品牌嘗試用區塊鏈技術打通供應鏈。例如,某酸菜魚品牌在每包原料貼上RFID芯片,消費者掃碼可查看養殖場、屠宰日期、運輸溫度等全鏈路數據。但這需要每年增加數百萬元成本,對利潤率不足10%的快餐業堪稱奢侈。

模式革命:直營與加盟的"第三條路"

部分企業開始探索"類直營"模式。如某米線品牌要求加盟商繳納50萬元質保金,總部派駐店長並掌控採購權,利潤分成從營業額抽成改爲淨利潤分成。此舉雖減緩擴張速度,但將食安風險壓降60%。

監管升維:用"牙齒"代替"紙老虎"

法律層面,需提高違法成本。參考歐盟《通用食品法》,對故意使用過期原料的企業,可按年度營業額10%罰款;刑事層面,應強化"食品安全罪"的適用,對責任人追究刑責。2023年上海某火鍋店因使用地溝油,店主被判有期徒刑7年——此類案例的威懾力遠超百萬罰單。

終局猜想:餐飲業進入"透明革命"時代

楊銘宇黃燜雞的崩塌,或許是一記刺耳的鬧鐘,驚醒了一個沉溺於速度與規模的行業。未來的某一天,人們走進餐廳時,手機屏幕上跳出的不再是優惠券,而是後廚的實時畫面——切菜聲、翻炒聲、消毒櫃的嗡鳴,與食客的咀嚼聲交織成新的餐飲交響曲。每個廚房都成了全天候的透明直播間,AI鏡頭追蹤着廚師的每一下動作,蟑螂與過期肉的藏身之處被算法徹底封死。

供應鏈的謊言將在區塊鏈上無處遁形。一隻雞從孵化到餐桌的旅程被拆解成無數個數據節點,消費者輕點屏幕,便能追溯它生長時的飼料配方、屠宰場的衛生評級,甚至運輸車廂的每一度溫度波動。那些曾遊走在灰色地帶的"殭屍肉"與"化學醬料",被迫戴上電子身份證,在陽光下暴曬成齏粉。

監管的鐵拳終將落下,但這一次它戴着智能手套。市場監管局的無人機盤旋在餐飲街上方,紅外掃描儀穿透屋頂,自動識別過期原料的化學特徵;食安罰單的金額不再是一串無關痛癢的數字,而是與企業徵信綁定的"死刑判決"——一次重大違規便足以讓品牌從地圖上抹去。

消費者舉起的不是筷子,而是投票器。他們的每一次掃碼點評,都在爲餐飲業的信用銀行存入或支取資本。口碑成了比黃金更硬的通貨,網紅探店博主轉型爲"食安偵探",流量不再追捧"性價比之王",而是追逐"透明指數冠軍"。

結語:食品安全沒有"黃燜雞",只有"白米飯"

315的曝光,揭開了餐飲業"用科技與狠活替代良心"的瘡疤。當資本的熱錢退潮,那些曾被流量與估值掩蓋的腐爛,終究會浮出水面。黃燜雞的教訓警示所有從業者:餐飲的本質不是商業模式的創新,而是對每一粒米、每一塊肉的敬畏。畢竟,食品安全從來都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一道生存必答題。

只是,在這場透明革命中,有人看到了新生,也有人看到了墳墓。那些依賴陰影生存的玩家,或被迫洗白,或悄然退場。街邊依然會有黃燜雞的香味飄來,但櫃檯後的招牌上,或許印的不再是某個創始人的名字,而是一串無法篡改的區塊鏈代碼——那是新時代的餐飲契約,用數據與光線寫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