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岸頭春潮涌——興縣張家灣村奏響鄉村旅遊振興曲
黃河的浪濤拍打着東岸的礁石,碎成一捧捧銀亮的水花。暖風捲着棗花的甜香,漫過興縣高家村鎮張家灣村新鋪的柏油路。
路面上紅黃綠三色噴繪像極了跳動的音符,順着路往深處走,青石板縫裡冒出幾叢嫩草,遠處窯洞頂上,幾名工人正踮着腳往椽子上搭新瓦,老匠人王師傅的吆喝聲混着風聲飄得老遠:“往左挪半寸!那可是魯藝舊址的樑,得跟當年一模一樣。”
紅色舊址煥新顏
“這塊瓦得再墊半寸,跟老窯頂的弧度對齊。”魯迅藝術文學院晉西北分院舊址前,瓦匠師傅正對着陽光眯眼打量。腳下的黃土坡上,散落着剛清理出的舊磚,磚縫裡還嵌着幾十年前的麥秸,輕輕一碰便簌簌落下。
在鄉村旅遊的藍圖裡,紅色文化是不可替代的根脈。張家灣村的紅色家底,藏在那些歷經風雨的窯洞裡。抗日戰爭時期,紅軍東渡後在此駐守,晉綏分局留守處、魯藝晉西北分院、晉西北臨時飛機場等遺址,像一顆顆珠子,串起了那段烽火歲月。2023年,張家灣村被列爲市級鄉村旅遊重點村後,喚醒這些沉睡的紅色遺產,成了村裡的頭等大事。
在晉綏分局留守處舊址,施工隊正按原樣修復窯洞。牆基用的是本地青石,泥灰裡摻着新收的麥秸。
“老輩人說,當年村民就是這麼幫紅軍修窯洞的,咱得照着來。”參與修繕的村幹部劉斌指着圖紙,“主體修復已經基本完工,接下來還要布展,把當年的辦公場景、歷史照片都擺進來,讓遊客能‘觸摸’到那段歷史。”
不遠處的空地上,幾捆木質展櫃正等着進場。“這些展櫃要還原成當年的文件櫃樣式。”工人師傅一邊擦着櫃面一邊說,“等9月底布展完,就能讓遊客看看當年的幹部們是在怎樣的條件下工作的。”
這些細緻入微的修復,不僅是對歷史的致敬,更讓紅色故事有了可觸可感的載體。
基礎設施提質效
“轟隆……”村主幹道上的銑刨機正忙着“啃”掉舊路面,黑色的瀝青碎屑飛濺,落在旁邊的紅棗樹根上。施工隊長拿着捲尺在路面上標記:“從這兒到魯藝舊址600米,要鋪成柏油路,還得噴上紅黃綠三色條紋,老遠就能認出是景區路。”
紅色遺址的喚醒,需要堅實的基礎設施託底。如果說紅色文化是吸引遊客的“磁石”,那麼便捷舒適的配套設施,就是留住遊客的“粘合劑”。其中,道路改造是張家灣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頭戲”。除了這條通往紅色景點的主幹道,通往魯藝分院的200餘米小路也在換新。青石板一塊塊嵌進路基,既防滑又透着古意,與舊址的窯洞風格相得益彰。“將來遊客走在這兒,腳底下踏踏實實的,眼裡看着老窯洞,那感覺纔對。”施工隊員笑着說。
村東頭的排水渠工地上,挖掘機正將水泥管埋進溝槽。以前下雨,水往村裡灌,路成了泥坑,現在修了900米排水渠,還砌了護牆,再大的雨也不怕。旁邊,幾間新修的公共廁所已見雛形,工人正給外牆刷上米白色塗料,配着節能路燈,晚上亮堂堂的,遊客夜遊黃河邊也方便。
據瞭解,張家灣村2023-2024年鄉村旅遊重點村項目計劃總投資1064萬元,目前第一批400萬元已投入建設。除了紅色遺址修復和道路改造,房屋立面亮化、污水處理系統、景觀工程等也在同步推進,所有基礎設施預計9月底全部完工。
站在黃河岸邊望去,新鋪的柏油路像條黑絲帶,一頭連着黃河一號旅遊公路,一頭扎進紅棗林深處。遠處的窯洞裡,工人正給窗櫺刷漆,陽光透過新糊的窗紙,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
“等這些都弄好,咱村既有紅色故事聽,又有黃河景看,遊客肯定願意來。”村支書望着工地,眼裡滿是期待。這些拔地而起的新設施,正悄悄織就一張便利的旅遊網,讓遊客的到來少些顧慮、多些愜意。
自駕營地聚人氣
夏日炎炎,村裡的自駕營地也熱鬧起來。
基礎設施的骨架逐漸成型,遊客的腳步便有了方向。現在,張家灣村自駕營地的熱鬧勁兒,正是這場建設成果最生動的檢驗。
陝西來的王磊正幫媳婦給孩子擦手上的棗汁,旁邊停着輛掛着“晉A”牌照的車,車主老李探出頭說:“兄弟,咱這營地今天得有400人呢吧!”
的確如此。每到週末,這裡便是周邊百姓的歡樂場。沿黃河一號旅遊公路驅車半小時即達的營地內,白帳篷在綠草地上星羅棋佈,小木屋錯落於棗林間,燒烤架的滋滋聲、孩童嬉笑聲與黃河濤聲交織,熱鬧非凡。
“剛收拾完上一撥客人的帳篷,這週末的預約又滿了。”營地清潔員張阿姨擦着額頭的汗,手裡的清單記着密密麻麻的預約信息。自“五一”小長假起,這個佔地36畝的自駕營地就進入旺季,最火時遊客得提前三四天打電話訂位。
走進營地,腳下是茵茵綠草,擡頭可見黃河蜿蜒東去。白色天幕下,幾家人圍坐打牌,燒烤區的炭火正旺,烤串香氣瀰漫;不遠處的小木屋前,老人帶着孩子撿拾棗林裡的落果,笑聲清脆。
“人均不到一百塊,能玩一整天,比城裡遊樂場划算多了。”來自鄰縣的遊客李大姐邊翻烤串邊說。營地提供帳篷、桌椅、燒烤爐等全套設備,自己帶點食材就能享受野趣,“環境乾淨,衛生間、水池啥都有,帶娃來特省心。”
遊客中心裡更顯熱鬧。冰櫃裡碼着新鮮的火鍋食材,貨架上擺着本地小米、胡麻油等特產,不少遊客臨走時總要拎上幾袋。
“這些都是村民自家種的,遊客喜歡,村民也能多份收入。”劉斌指着牆上的規劃圖說,“下一步打算裝充電樁,方便新能源車主,讓服務更周全。”
營地的紅火,像一粒石子投進張家灣村的發展湖面,激起層層漣漪。村民的“棗園情”採摘園就在營地旁,每到週末,吃飯的客人排着隊。
“這幾年村裡搞旅遊,我把自家紅棗林改造成採摘園,旺季一個月能掙好幾千,比打工強多了。”採摘園負責人說。
這樣的變化,源於村裡的精準施策。瞅準沿黃旅遊公路的區位優勢,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多次考察,建起遊客接待中心、燒烤營地、林間樹屋,不僅盤活了閒置土地,更給村民創造了家門口的崗位。這份由旅遊帶來的活力,不僅鼓了村民的腰包,更讓整個村莊有了奔頭。
說話間,西邊的太陽慢慢沉向黃河水面,把河水染成一片金紅。魯藝舊址的窯洞裡,工人正安裝仿古燈籠,昏黃的光從窗櫺裡透出來,映在新鋪的青石板上。遠處的紅棗林裡,幾個孩子嬉戲打鬧,笑聲驚起幾隻水鳥,貼着黃河水面飛遠了。
劉斌望着這光景,對身邊的人說:“你看,這黃河水淌了千百年,咱村的故事也該藉着這水,流得更遠些了。”
風又起,裹着新瓦的木氣,順着黃河一號旅遊公路往遠處去。那裡,正有更多人等着聽張家灣村的新故事。記者 高茜
來源:呂梁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