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脫貧地區5年過渡期將屆 牢牢守住不返貧 致貧底線

華西脫貧地區屆5年過渡期政策總體穩定。(新華社)

華西脫貧地區屆5年過渡期政策總體穩定。(新華社)

華西脫貧地區屆5年過渡期政策總體穩定。(新華社)

華西脫貧地區屆5年過渡期政策總體穩定。(新華社)

華西脫貧地區屆5年過渡期政策總體穩定。(新華社)

新華社11日報導,今年是中國大陸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後一年。動態監測、精準施策、東西協作,進入過渡期以來,始終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牢牢守住脫貧地區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

強產業、穩就業、促增收,從八桂大地到雲貴山區,從內蒙古大草原到青藏高原,一攬子幫扶政策帶來的變化,正逐漸轉化爲脫貧地區羣衆的美好生活。

一直以來,因病致貧、因災致貧、因學致貧是中國脫貧地區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過程中存在的主要風險。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關鍵在於開展動態監測,實施精準幫扶。

這些年,貴州堅持「四個不摘」政策延續,通過建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常態化幫扶機制,形成橫向彙集14個部門23類數據,縱向貫通「省市縣鄉」四級,具有「防漏」「防錯」雙向預警覈查功能的動態監測系統。

大陸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興旺表示,大陸超過六成監測對象已穩定消除返貧致貧風險,其餘也針對性落實精準幫扶措施,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

截至2024年11月底,大陸累計幫扶534萬名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對象穩定消除風險。2024年前三季,脫貧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萬2384元(人民幣,下同),比上年同期實際增長6.5%。

閩寧同行、滇滬協作、蘇藏聯動,過渡期以來,東西部協作持續深化,東部省(市)人才、資金、資源等不斷向西部脫貧地區匯聚,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廣西資源縣是東西部協作受益者。2024年,該縣在深圳市支援下組織企業相繼參加廣州、惠州等地農產品交易會,共簽約41個涉農項目,簽約金額超1.68億元。近年來,新疆搶抓江蘇對口幫扶機遇,增加勞務輸出,促進羣衆穩崗就業同時,也爲江蘇多地輸入更多勞動力。

通過開展勞務協作,加強技術培訓,不少外出務工羣衆逐漸從臨時工成長爲職業工,也緩解東部用工荒、招工難。

隨着東西部協作不斷深化,中國城鄉融合、區域協同不斷加強,脫貧地區逐步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協同」多元協作格局。

在鞏固脫貧成果過程中,脫貧羣衆既是精準幫扶對象,也是致富發展主體。只有最大限度增強脫貧羣衆持續發展能力,最大程度激發自力更生動力,才能實現共同富裕。

專家認爲,作爲中國從消除絕對貧困轉向共同富裕的關鍵制度設計,「5年過渡期」既是對脫貧攻堅成果的加固,也是鄉村振興全面鋪開的「蓄勢」。

中共中央要求,對農村低收入人口要建立統一監測、分類幫扶機制,把民生底線兜牢。張興旺表示,各地將做好過渡期評估收官,謀畫好過渡期後常態化監測幫扶措施。系統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注重由點及面,帶動全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