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碩施崇棠:華碩轉型平臺應用服務商 臺灣 AI 競爭力有3優勢

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分析臺灣在各國AI戰略中有3點優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華碩(2357)董事長施崇棠9日出席人工智慧年會演講表示,相較於美國的模型與平臺霸權、中國的全封閉或開源模型佈局、歐洲的法規與日本的場域應用策略,臺灣的競爭力應建立在工程優化能力與可信賴性,以算力、模型、應用的三角優勢建立可落地、場景導向的國家AI。

施崇棠9日出席人工智慧年會,以「臺灣AI競爭力的戰略地位與實踐:在AI 2.0時代鞏固基本功,建立可信賴的國家品牌」爲主題發表演說,他表示2023年AI模型大爆發,2024年逐漸看見商業應用落地,2025年則成爲模型成熟及Edge AI裝置落地的一年,隨全球供應鏈重組與地緣政治挑戰,今年會成爲各國檢視AI主權部署、數位治理及AI策略的轉折點。

華碩長期投入AI研發,他表示目標是從單一AI產品製造商,轉型爲平臺與應用場景的整合者與實踐者,終極目標是AI無所不在,整合到所有產品服務業務中,遍佈公有/私有/混合雲及PC和各種行動裝置。

施崇棠分析各國AI發展核心特徵,相較於美國的模型與平臺霸權、中國的全封閉或開源模型佈局、歐洲的法規與日本的場域應用策略,臺灣的競爭力優勢應建立在工程優化能力與可信賴性上,臺灣不應與美、中、歐、日直接比拼超大規模平臺競爭。

臺灣在AI硬體資源具備工程優化能力,施崇棠指出,臺灣具備全方位算力系統及工程能力,擁有全球最強大的AI Server供應鏈,能打造AI超級電腦,具備從資料中心到邊緣設備的系統整合能力,GPU系統產品在全球市場佔有近9成,臺灣也具備自行設計與營運超級電腦的能力,並能爲國外客戶打造一流的主權基礎設施。

臺灣第二個優勢是累積強化開源模型的能力,這也是僅次於美中的能量。他表示,臺灣團隊能應用開源模型,針對在地需求做優化,打造主權AI,透過壓縮、蒸餾、調教技術,降低AI訓練與推論的成本,讓更多應用普及化,他稱讚「模型工程」的價值是可以將算力真正轉換爲生產力,而臺灣的人才能量僅次於美國跟中國。

他分析臺灣人才現況,臺灣團隊擅長開源模型的優化與客製化能力,包含在地語系優化與產業化微調,將開源模型轉變爲可控、可信的主權AI,透過壓縮、增效、效能調教等技術,降低AI訓練與推論成本,將算力真正轉化爲生產力,但臺灣迫切需要對主流開源模型具備透徹理解與強化能力的深度技術人才。

第三優勢是應用的導入。施崇棠指出,臺灣擁有完整且密度高的ISV(獨立軟體供應商)與SI(系統整合商)生態系,這些ISV/SI擅長場景導向,最能理解在地產業需求,能將AI技術快速落地於製造、醫療、金融、零售與物流等產業, ISV/SI不只是技術應用者,更是需求驅動創新的橋樑,將算力與模型增值。

對於臺灣的AI國家戰略機會,他認爲發揮臺灣最大的AI競爭力,必須制訂國家級的戰略計劃中,才能展現最大優勢與效率,主權AI不是自主武裝或模仿其他國家,而在亞洲與全球AI供應鏈中,提供一條可信賴、能應用、可共創的替代途徑,整合算力、平臺、模型能力、資料治理與場域導入,透過具備實踐能力的產業,讓臺灣成爲被看見、被需要、被信任的全球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