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光復洪災滿月/家還在泥裡 200災民急需中繼屋

花蓮光復鄉佛祖街埋在厚厚泥沙下,至今三三六巷還有很多房子還沒開挖。圖爲佛祖街巷道有鏟子超人留下的獨輪車等設備。記者王思慧/攝影

花蓮光復鄉逾兩百名災民仍住在旅館或安置中心,急需中繼屋安置,「離災不離村」是許多災民盼望,不願遷村因有世代耕作的田地和長輩親手搭建的房子,是祖先之地。受災戶淚訴,先蓋中繼屋是最卑微的請求,也是災民共同心聲。

光復鄉佛祖街一帶受災最嚴重,家園埋在厚厚泥沙下,至今三三六巷還有很多房子還沒開挖,隨着救災機具陸續退場,「鏟子超人」逐漸減少,清理家園更困難,受災戶每天都在等開挖消息,感嘆「心裡真的很慌」。

佛祖街災民「阿鬆」家早已不復存在,現在最大的希望,就是確定中繼屋地點與入住時程,他祖母年紀大,每天都在問「什麼時候可以回家」?房子是祖父母一磚一瓦興建,老人家農田深埋淤土,回憶都在這裡。

「家沒有了,人就散了。」阿鬆哽咽說,未來如果中繼屋能確定並蓋好,希望到時能跟祖母說,家沒有不見,至少還住在光復。

如何重建?災民:需政府清楚資訊

「但現在淤泥還沒挖完,重建怎麼談?希望政府能開座談會,別再分原住民、漢人,我們都是受災戶,都有知道的權利。」阿鬆強調,災民最需要清楚資訊,而不是滿天飛難以證實的消息,有人說要遷村、有人說不蓋中繼屋,大家亂成一團。

許多災民住在旅館裡,大家彼此安慰、互相照應,但是心裡都掛念着被泥掩埋的房子,有夫妻剛結婚買房,一夕全毀;也有人房子纔買一年,現在只能依親,災區物資還是不夠,水跟食物都缺。

陳姓災民說,未來願意住中繼屋,但祖先留下來的土地不能就此不要,還是希望未來能重返家園。林姓災民說,未來房屋修繕希望政府能再補助,幫忙度過難關。

花縣府:國土署規畫蓋兩處中繼屋

花蓮縣府建設處鄧子榆指出,初步調查,不適合居住或需要修繕房屋有七十一戶,經國土署訪視,其中四十戶有意願住中繼屋。他說,佛祖街淤土很深,房子清出後周遭都是砂土,下雨可能再一次受災,就須住中繼屋;有些是房屋受損嚴重,可能要重建。但有的房子受損程度輕微,周遭環境安全無虞,就可返家,都會持續調查。

鄧子榆說,國土署規畫在臺糖兩塊用地蓋中繼屋,第一處靠近大進國小,第二處是找找既有建物修繕,像臺糖舊倉庫、舊宿舍與已廢校的東富國小,只要增加沐浴設備、廚房等,就能提供災民暫時的中繼點。

花蓮縣旅館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張琄菡說,目前兩百多名災民住在旅館,一天補貼兩千元,可住到十月底,十一月轉成月租方案,最長可租三個月到明年一月底,一個月雙人房三萬二千元,四人四萬四千元,全由政府補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