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大錢蓋景觀卻走不過去 淡水河岸改造居民促加蓋越堤
爲讓淡水河岸成爲更多民衆、觀光客遊憩亮點,北市府推動河岸改造。圖爲大稻埕碼頭貨櫃市集/北市觀傳局提供
北市長蔣萬安斥資18億打造淡水河岸亮點,啓動「西區水岸時空廊道」計劃,不過大橋頭周邊居民質疑,市府規畫重景觀包裝,卻忽略市民日常使用的便利性,應蓋大橋頭越堤,否則再美水岸也只是「遠觀的風景」。
淡水河岸改造範圍南起中興橋至敦煌碼頭以北,計5公里,將打造水上游憩基地等設施,不過大橋頭周邊隆和里長沈春華表示,肯定編列18億打造「西區水岸時空廊道」,但第一個問題是「市民要怎麼過去?」建議計劃應該加入大橋頭越堤,不僅方便大同區居民親水,也可以活絡地方經濟。
北市議員擬參選人朱政騏認爲,臺灣多數河岸與市區之間隔着高聳堤防,防汛安全固然重要,因此不能貿然破堤開水門,但必須設計更聰明的越堤方式,讓民衆能輕鬆走到河岸。「現有水門多設在人少區域,是爲了防汛安全,但越堤設施應該在人潮聚集處,纔有日常價值。」
他舉大橋頭捷運站爲例,這裡連接大同區與新北三重,周邊有延三夜市、迪化街等觀光熱點,卻遲遲沒有便利的越堤設計,導致水岸與商圈脫節。花大錢蓋景觀卻讓市民走不過去,就是典型的「看得到、吃不到」,規畫從一開始就應把使用者的路徑放進考量。
朱表示,過去在多次會議與書面意見中,都呼籲市府應將無障礙設計、自行車牽引道與越堤坡道納入考量。但這次工務局簡報中,已經看到相關規畫方向,包括堤內設置無障礙電梯、改善樓梯與自行車牽引道,堤外增設越堤斜坡道。他肯定市府願意傾聽民間專業意見,也期盼後續能把細節做實,確保行人、輪椅、推車與單車都能安全抵達河岸。
由於大橋頭越堤不在原本規畫中,沈春華說,雖工務局已責成新工處納入明年度預算執行,且已邀集在地裡長及相關單位辦理現場會勘,不過爲了落實追蹤,讓市府18億的美意被辜負,她特別要求工務局承諾未來的每一場說明會,都要將大橋頭越堤的規劃併案報告,以確實掌握越堤規劃的執行進度。
「政策不只是好看,更要好用。」朱政騏強調,未來的淡水河水岸,不應只是拍照打卡的景點,而應成爲市民生活的自然延伸。唯有同時兼顧防汛安全與生活便利,才能真正讓親水文化走入日常,讓這筆18億元的投資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
對此,新工處表示,目前有規畫「臺北橋引橋(臺北端)增設無障礙設施工程」,目前正辦理測量作業中,等測量作業審查完,預計9月辦理基本設計作業,10月辦理設計審查及地區說明會,等取得里民共識,將進行後續細部設計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