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喘息」撐著彼此喘息時光 連結照顧者們成新家人
從國外「時間銀行」概念延伸,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推動的「互助喘息服務計劃」,讓每一個被照顧者與照顧者間串起互助網路,也獲得足夠休息。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從國外「時間銀行」概念延伸,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推動的「互助喘息服務計劃」,讓每一個被照顧者與照顧者間串起互助網路,也獲得足夠休息。家總秘書長陳景寧分享計劃從發想過程到實際執行的過程,也看到家庭照顧者彼此間意想不到效果。
互助喘息是將家中需要照顧的長輩,送到日照中心等據點,每一個家庭輪流「值班」,值班照顧者會搭配專業照服員,其他人則可以喘息、享受假日。
「早在新冠疫情前就有初步構想,但當時想法太天真。」陳景寧表示,當時初步構想只是4個家庭一組,兩人照顧,兩人休息,很快就遇到問題,有照顧者告訴她,他可以碰自家長輩的身體,但沒辦法帶其他長輩上如廁所,從此經驗得知,單純「換工」的模式,是沒辦法成形的。
接着,家總跟臺北護理健康大學教授陳正芬、健康科技學院院長洪論評、淡江大學會計系教授韓幸紋等人合作,入選國科會「以包容爲導向之科技計劃」。
陳景寧說,在團隊擴大、多了支持後,開始以「一位有薪水的專業照服員」加上「志工照顧者」搭配,並且打造科技平臺媒合排班、並且計算成本效益,例如評估一位專業照服員搭配幾位志工時,最多能照顧多少位長者等;目前仍持續測試希望找出多樣化的成本效益組合。
推動過程中,發現不少家屬長期照顧失智長輩,有不少安撫妙招。陳景寧說,家庭照顧者其實很厲害,原本可能沒預料到他的能量,不僅能照顧好自己家人,還能和照服員分享照顧方法。例如,某個長輩會找自己的兒子,兒子分享拿一些紙給她撕,就可讓情緒緩和下來。
第二,長輩適應環境的能力。陳景寧說,在打破家中緊張環境,或是增加社交後,長輩行爲也跟着變有序。有些長者在家中不願意吃飯,但是來互助喘息據點後,看到其他人在吃飯,自己也吃得津津有味。
第三,照顧者彼此成爲「新家人」。陳景寧分享,不少「換工」照顧者們都會成立LINE羣組,彼此交換訊息,互相安慰,特別是單獨照顧長輩的照顧者,可能有些對原本家人有怨懟,反而獲得吐苦水、補此體諒的機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