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市“鏈主”企業“壓艙石”作用凸顯:成併購重組主力軍,探路多元路徑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張賽男 上海報道
截至2月5日,滬市市值500億元以上的公司中,有52家發佈了業績預告,其中預告增長或扭虧“報喜”的有38家,佔比超七成。35家公司預告淨利潤下限超10億元,集中在煤炭、航運、公用事業、有色金屬等行業。
在覈心支柱產業集聚的滬市,其頭部上市公司幾乎都擁有“鏈主”身份,這批“鏈主”公司新出爐的2024年度經營數據釋放了積極信號。包括塞力斯、華能水電等14家企業的預告淨利潤下限在50億元以上,其中中國鋁業等11家公司預告淨利潤增長的同時,其預測淨利潤下限超百億。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是,“鏈主”的併購重組成爲看點之一。憑藉對產業的掌握力和引領力,“鏈主”企業正在成爲當下產業整合的“主力部隊”。
“鏈主”業績紮實
頭部企業2024年經營“成績單”可圈可點。華勤技術最近發佈的2024年度經營主要數據顯示,預計營業收入1090億元到1100億元,同比增長27.8%到29.%;預計實現歸母淨利潤28.5億元到29億元,同比增長5.3%到7.1%。公司稱,隨着算力需求的增長、生成式AI技術的突破和應用場景的拓展,整體行業景氣度繼續回升,對公司經營產生正面影響。
中國電建最新發布2024年經營數據顯示,全年新籤數量合計9248個,合同金額1.27萬億元,同比增長11.2%。中國交建最新披露的經營信息顯示,2024年公司新籤合同額爲 1.88萬億元,同比增長7.3%。
這批“鏈主”對於2025年的行業發展趨勢判斷釋放了積極的信號。例如,中國交建表示,其國內業務方面,自去年9月26日政治局會議召開後,相信隨着一系列對經濟發展刺激和一些政策的落地安排,會有逐步改善,比如收入從四季度單季度來看,應該會有所恢復的過程。“公司相信2025年的訂單總體規模上應該會有增加,且訂單質量會比今年可能會更好。”
分析人士表示,頭部公司中的“鏈主”企業廣泛分佈於多個行業,它們處於產業鏈的核心位置與關鍵環節,在技術和市場兩方面都處於領軍地位,最能感知行業變化以及應對複雜外部環境和經濟下行壓力,成爲整體業績的“基本盤”,爲其估值提供堅實基礎。
滬市鏈主企業不僅是穩健發展和產業整合擔當,而且積極投入創新研發。滬市市值500億元以上130家實體類企業2024年上半年研發投入合計523億元,同比增加6.7%,佔整體研發費用比重超46%,投入主要分佈在電子、生物醫藥、建築等領域,中國交建、中國中鐵、晶科能源等公司位居前列。
業內人士指出,“鏈主”上市公司不僅能夠推動自身技術創新,同時還能將創新壓力傳導至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促進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提升產業鏈價值。
產業整合打開價值重塑空間
新春第二個交易日,國泰君安換股吸收合併海通證券的重組迎來歷史性時刻——海通證券2月6日起停牌直至摘牌,這場備受關注的頭部券商重組進入關鍵環節。除此之外,滬市頭部公司的重組進展不斷:近日,塞力斯更新了修訂後重組報告書,其發行股份購買龍盛新能源100%股權的重組持續推進,同期,中國船舶吸收合併中國重工的重組“進度條”也推進到了披露重組報告書的節點。
2025年,“鏈主”的併購重組依然是最大看點之一。憑藉對產業的掌握力和引領力,“鏈主”企業成爲當下產業整合的“主力部隊”:吸收合併、股權收購、股權轉讓等方式層出不窮,進一步聚焦主責主業和優勢領域。尤其是隨着新“國九條”“併購六條”等政策出臺,進一步加大了對產業併購和科技創新企業併購重組的支持力度,A股併購重組進入新一輪活躍週期。
業內人士指出,隨着以橫向或垂直整合爲目的的產業併購成爲主流,整合帶來的產業升級和效率提升預期將會帶來估值溢價,作爲產業鏈龍頭的頭部公司從而會擁有更多估值重塑的機會。
向IPO撤單公司拋出“橄欖枝”是當下鏈主企業的一大選擇。
例如,去年12月,兆易創新披露,公司與石溪資本、合肥國投、合肥產投共同現金收購蘇州賽芯70%股權的交易已完成過戶。該交易最早於11月6日披露,交易完成後,兆易創新成爲蘇州賽芯的控股股東,蘇州賽芯主要產品包括鋰電池保護芯片、電源管理芯片等,因標的公司與兆易在代工、客戶有一定重合度,收購後公司產品矩陣進一步完善。
而兆易創新的收購無疑也具有代表性——蘇州賽芯曾爲2022年申報IPO企業。分析人士指出,有過IPO申報經歷的企業已經建立了相對成熟的商業模式和盈利能力,而擁有產業整合和協同能力的“鏈主”企業對業內公司併購,不僅幫助原有股東實現退出,還能夠避免惡性的市場競爭,實現資源集中和產業鏈、技術、人才的整合。
控制權變更先行也是常見做法。一批央國企等“鏈主”基於國資專業化整合要求,頻頻出手,相關運作均圍繞企業核心業務和戰略發展方向開展,通過專業化整合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地位。
去年一年,先後有中國華潤入主芯片封測企業長電科技、中國稀土“收編”廣晟有色、華潤三九控股中醫藥企業天士力、中電信量子集團通過定增“接盤”國盾量子等案例。而大“鏈主”培育更多細分賽道或者區域產業“鏈主”的預期,讓相關頭部企業的定位逐步清晰,推動價值重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