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互聯網內容創作沃土
7月盛夏,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內,BW2025(嗶哩嗶哩世界數字娛樂動漫文化博覽會)的展區里人潮涌動,40萬人次的觀衆、167家全球展商、超3萬名Coser(扮演者),共同匯成了一幅中國Z世代的“文化圖景”。
這場展會,成爲觀察我國互聯網內容創作生態的窗口,折射出互聯網內容創作行業的深層需求——當內容創作的邊界從“二次元”延伸到“全場景”,當創作者的身份從“數字遊民”升級爲“文化使者”,如何讓更多平臺和充滿正能量的創作者健康成長,成爲新的課題。
開放包容是創作者成長的“土壤”。無論是本土創作者還是國際友人,是傳統領域還是新興賽道,好內容的創作都需要開放包容的生長空間。小紅書上60歲以上的月活用戶超過3000萬,B站百大UP主中“95後”“00後”佔比超60%。數據證明,好的內容沒有年齡門檻。
創新生態是創作者成長的“養分”。上海的“V聚場”、嗶哩嗶哩新總部等載體,本質上是在構建“創作共同體”——集辦公、培訓、直播於一體的共享設施,讓創作者“上下樓就是上下游”,構建起“創作—孵化—變現”的完整鏈條,這種生態讓創作者不再“爲工具發愁”“爲流量焦慮”,而是能專注於內容創作本身。
城市賦能是創作者成長的“陽光”。好的創作者需要好故事。上海用BW、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進博會等高能級活動,爲創作者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素材庫,實現了城市與創作者的雙向賦能。
今天的互聯網內容創作,已不是小衆圈層的自娛自樂,而是成爲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載體。要讓這種影響力持續放大,還需各地共同行動。
一方面,要秉持開放包容的心態,打破地域壁壘,爲創作者提供更寬鬆的創作環境。在政策支持、場地保障、版權保護、流量扶持等過程中,都需要以用戶思維優化服務,讓創作者“敢創作、能創作、愛創作”。
另一方面,要推進創新生態的構建,推動“內容+科技”“內容+場景”的深度融合。鼓勵平臺企業搭建共享設施,支持創作者運用AI、VR等新技術,讓內容從平面走向立體,從單向傳播走向沉浸式體驗。
更重要的是,要堅守正能量底線,引導創作者用中國視角講述世界故事,讓內容傳遞向上向善的力量,讓平臺成爲講好中國故事的“擴音器”。(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