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嚨卡求診各科「查無異常」 40歲男罹喉球症 醫籲1族羣注意

1名40歲男子最近感覺喉嚨卡卡的,求診醫院各科都無異狀,後來才發現是心理壓力導致的喉球症。(示意圖/Unsplash)

1名40歲男子最近總覺得「喉嚨卡卡的」,但跑遍醫院各科求診皆無異常,最後轉診至身心科才發現自己罹患「喉球症」。身心科醫師尤冠棠提醒,此病的成因包括胃食道逆流、自律神經失調、慢性鼻竇炎,但若患者多次求診無果,就要考慮是心理壓力導致的「心因性喉球症」,若能透過跨科整合治療,往往可在1至3個月內扭轉病情甚至痊癒。

尤冠棠分享診間個案,40歲的張先生(化名)是企業主管。由於他的個性好強、責任感重,甚至下班後也在持續處理公事,但長期承受高度職場壓力,也導致精神亢奮、睡眠品質差。此外,張先生5年來反覆出現喉嚨異物感與窒息感,總覺得「像有東西卡在喉嚨」,因此經常下意識地清喉嚨、乾咳或頻繁吞嚥唾液,但隨之而來的是聲音沙啞、胸悶、喉部緊縮感等症狀,有時甚至是呼吸不順或吞嚥困難,讓他不禁懷疑自己罹患重大疾病。

張先生後來陸續就診腸胃科、耳鼻喉科、胸腔科,接受胃鏡與咽喉鏡檢查皆無異常。雖然他曾被醫師懷疑是胃食道逆流或鼻涕倒流,經治療後卻都不見好轉,不僅症狀日益嚴重、體重也悄悄下降,甚至產生焦慮情緒與失眠。直到他經友人建議轉診至身心科,配合血清素相關藥物治療與調適壓力後,一個月內症狀明顯改善,重拾正常生活。

「不是卡痰,也不是癌,是壓力與自律神經失調惹的禍。」尤冠棠解釋,「喉球症(Globus hystericus)」又稱臆球症、神經性咽喉炎或交感神經性咽喉症候羣,是一種典型的身心症狀,患者以喉嚨異物感爲主訴症狀,也常伴隨喉部卡住、緊縮、堵塞的感覺,或頻繁清喉嚨、乾咳但無痰,及吞嚥時覺得卡頓,但吞嚥功能正常。此外,民衆若有喉嚨發癢、聲音沙啞,及呼吸時感覺喉部不順或有壓迫感,抑或是胸悶、頸部緊繃、耳壓感、輕微頭暈,也可能是罹患喉球症。

尤冠棠表示,喉球症的病因複雜,常見的危險因子包括輕度胃食道逆流、自律神經失調、慢性鼻竇炎。其中,胃食道逆流可能導致胃酸刺激咽喉神經,誘發不適;自律神經失調通常是壓力或焦慮使交感神經過度活躍,會造成唾液分泌減少、胃排空變慢,也使胃酸更快逆流;慢性鼻竇炎容易造成鼻腔分泌物長期倒流至咽喉,也將刺激咽部神經產生異物感。

此外,民衆若有心理壓力或未表達的情緒,也會轉化爲身體病症。尤冠棠提醒,患者經耳鼻喉喉科與腸胃科排除器質性問題後,喉嚨異物感還是未緩解,就有高機率是心因性喉球症,應轉診至身心科或精神科。

尤冠棠提到,醫師爲患者治療心因性喉球症時,藥物上常用血清素受器調節劑(如SSRI/SNRI)以穩定情緒、改善自律神經功能。其次,醫師也可提供患者心理調適與諮商,鼓勵患者表達情緒、紓解壓力,必要時搭配心理治療,有助於緩解症狀。

再者,尤冠棠也建議患者調整生活與飲食,包括用餐後勿立即躺下以避免胃酸逆流,並留意每餐七分飽,飯後適度活動幫助胃排空,且於睡前喝少量水或服用鹽類制酸劑、睡姿維持右側臥。最後,醫師也可訓練患者調整自律神經調,可從深呼吸、冥想、規律作息、避免過度刺激等要訣做起,有助於平衡患者的交感與副交感神經。

尤冠棠強調,喉球症的症狀雖爲喉部不適,實際上多與心理與自律神經因素有關,多數患者透過跨科整合診治,可於1至3個月內明顯改善病情甚至痊癒。

更多 CTWANT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