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嚨卡卡! 醫揭常見原因

▲喉嚨卡卡叫「異物感症候羣」。(示意圖/記者趙於婷攝)

記者陳俊宏/綜合報導

許多人有「喉嚨卡卡」的情況,對此,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表示,常見原因包括胃食道逆流、咽部發炎、過敏或心理壓力等。

黃軒在部落格表示,你是不是也曾有過這種感覺,好像喉嚨裡卡着什麼東西,吞不下、吐不出,卻又什麼都沒有?醫學上,這叫「Globus sensation」(異物感症候羣)。他撰文分享以下相關資訊:

一、常見原因

1、胃食道逆流(GERD)或喉嚨反流(LPR)

胃酸逆流到喉嚨刺激黏膜,引發異物感,研究指出,23–68%的喉嚨卡卡患者有GERD的表現。

2、咽喉部肌肉緊張/上食道括約肌異常

部分患者上食道括約肌(UES)壓力偏高,有人用肉毒桿菌針注射緩解後,喉嚨卡卡症狀改善。

3、咽部發炎或過敏

像是咽喉炎、鼻滴倒流、慢性鼻竇炎,都可能提高當地神經敏感度,產生異物感。

4、心理壓力或情緒波動

96%的喉嚨卡卡患者表示,症狀會在壓力大或情緒激動時加劇。

5、其他罕見結構性原因

包含舌根龐大、反轉會厭、頸椎骨刺、甲狀腺疾病甚至罕見腫瘤等,都可能引起喉嚨卡卡 。

二、檢查策略

黃軒說,一般來說,「喉嚨有異物」這種症狀,醫師會先問你有沒有以下紅旗症狀:吞嚥疼痛、體重下降、聲音沙啞、持續喉嚨痛或腫塊感;如果這類症狀沒出現,通常是良性。

第一步:詳細病史+咽喉鏡(nasolaryngoscopy)。

避免誤用:吞鈣劑檢查對癌症排除價值有限。

進一步檢查:胃鏡、pH或MII–pH監測、食道動力測試。

三、處理方法

1、安撫X1000

放心、放心、再放心!知道這通常是良性現象,有助減輕心理壓力。

2、PPI(質子幫浦抑制劑)療法

若懷疑GERD/LPR,建議高劑量使用至少3個月,若有效再逐步停藥。

3、語言治療

學習放鬆咽喉,例如做「溼吞嚥」、「模仿打哈欠」等練習,許多研究顯示可以改善喉嚨卡卡症狀。

4、CBT(認知行爲治療)與抗憂鬱藥

若與情緒壓力或心理因素相關可考慮。

5、針對特定病因介入

如CHGM(頸段胃異位黏膜)可考慮埋栓止痛,或反轉會厭則可能需微創手術處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