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燭先鋒故事:走近濟南奧龍小學黨員教師蘇舒婷!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13日訊近日,濟南市高新區奧龍小學開設“紅燭先鋒”專欄,通過一個個鮮活感人的黨員事蹟,點燃信仰紅燭,賡續奮鬥青春。今天,讓我們走近濟南高新區東城逸家教育集團奧龍小學中共黨員蘇舒婷,聆聽她的先鋒故事。
蘇舒婷,女,1990年10月生,中共黨員,黨齡13年。現任濟南高新區東城逸家教育集團奧龍小學語文教師兼班主任。
所獲榮譽:山東省語文一師一優課、山東省教育科學院展示課例、濟南市語文一師一優課、濟南市優秀班主任、所帶班級榮獲濟南市先進班集體、濟南市空中課堂資源課例、濟南市教育學會優秀教育案例、濟南市家庭教育指導優秀案例、濟南市聲動泉城優秀作品、濟南市中小學藝術節優秀指導教師、高新區優秀工作者、高新區優秀班主任獎項等。多年來,她始終以“躬耕教壇、強國有我” 爲信念,紮根三尺講臺,所帶班級連續十年家長滿意度達100% 。在“三亮”“三比”活動中,她亮身份樹標杆,比奉獻顯擔當,用行動詮釋黨員教師的初心使命。
初心鑄師魄,師愛潤童心
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爲誰培養人?” 這三個教育根本問題,是蘇舒婷踏上講臺以來始終叩問自己的初心命題。從教十餘載,她把對黨的教育事業的忠誠,融入每一次備課、每一堂課、每一個教學細節中,更化作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愛。她常會泡在教室裡翻閱學生過往作業、與前任教師深談和家長電話溝通,精準勾勒出每個孩子的學習習慣與認知特點——誰擅長形象思維,誰對抽象概念敏感,誰需要多一點鼓勵才能開口,她都一一記在“學情筆記本”上。家長們都驚訝地說,蘇老師總能在很短的時間精準地瞭解孩子,發現他們的變化。大家笑稱這是位會魔法的老師!備課時,她常反覆推敲教學環節:從生字的“字理溯源”到課文的“情境還原”,從小組討論的“任務設計”到課堂提問的“梯度設置”,力求讓每個環節都貼合學生認知規律。在她的語文課堂,學生個個精神頭飽滿,思維活躍,爭先恐後地舉手發言。甚至有的學生還會在打響下課鈴後大喊道讓蘇老師再講一會兒!她的師愛,也藏在對學生成長細節的關注裡。有一年,她發現班裡不少孩子因坐姿不端正導致視力下降、脊柱發育受影響。她便給全班同學購置了坐姿矯正器,逐個調整角度給孩子們安裝到課桌上,還編了朗朗上口的《坐姿兒歌》:“胸離桌邊一拳遠,眼離書本一尺寬,手離筆尖一寸長,小小身板挺如鬆”。每天早讀前,她都會巡迴檢查,輕輕幫彎腰的學生扶正矯正器,笑着說:“咱們不僅要讀好書,更要長好身體。”一段時間後,孩子們的坐姿明顯改善,家長們發現孩子回家寫作業時,會下意識唸叨那首兒歌,紛紛在班級羣裡爲蘇老師點贊。
學生們對這位“暖心媽媽” 更是滿心依賴。課間總有孩子圍着她分享趣事,偷偷塞給她一顆糖、一張畫;放學時,孩子們會跑到她面前敬個禮,齊聲喊 “蘇老師再見,明天見”;有個轉學的學生,每個月都寄來手寫信,畫着她上課時的樣子,說“新學校很好,但我還是最想蘇老師”。而家長們的認可,更成了她前行的動力。去年教師節,班級家委會代表送來一面帶有蘇老師名字的藏頭詩錦旗,上面寫着“舒雲攬日月,婷前慶花開”,附帶的感謝信裡,一位媽媽寫道:“孩子總說蘇老師比媽媽還懂她,您不僅教孩子讀書,更教他們做人,這份情我們記一輩子。”還有家長在信中細數她的付出:“您記得孩子的很多喜好,會在孩子無助時陪伴他一起完成挑戰,會在孩子最需要安慰時溫柔地鼓勵…… 遇見您,是孩子們的幸運。”
匠心治班級,丹心育桃李
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 蘇舒婷把黨員的“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宗旨,轉化爲對學生的“愛與責任”。她堅持“嚴中有愛,愛中有度”,既做班級管理的“領航員”,更做學生成長的“暖心人”。數十載班主任生涯,她用愛感染學生,打造良好班風;帶領學生比學趕幫手拉手,營造濃厚學風;班級注重勞動教育,積極參加文體活動;在她的班級裡,每個孩子都有專屬的“存在感”。活潑調皮的男生成爲“課間紀律監督員”,內向沉默的女生做“圖書管理員”,連腿腳不便的學生也能負責 “課前準備提醒”。這種 “人人有職務” 的管理模式,讓班級像個溫暖的大家庭,充分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班級管理更加規範有序。2019年,蘇舒婷老師獲評爲濟南市優秀班主任。她所執教的班級也曾榮獲濟南市先進班集體、濟南市中小學生藝術節一等獎等多項榮譽。多年來她所帶班級在紀律、成績、活動參與度等方面均名列前茅,家長們紛紛豎起大拇指:“把孩子交給蘇老師,我們放心!”連續十年,她用100% 的家長滿意度印證了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在教育一線的紮實落地,用行動詮釋了 “黨徽戴在胸前,責任扛在肩上”的深刻內涵。
青藍承薪火,攜手共成長
身爲黨員教師,蘇舒婷將“傳幫帶”作爲黨建引領教育發展的重要使命——以“青藍工程”爲載體,把個人經驗昇華爲團隊智慧。作爲學校青藍工程的師傅,她傾囊相授、躬身示範助力新教師成長。從課堂教學到細節把控,從班級管理到家校溝通,手把手進行指導。把“分層教學”“項目式學習” 等理念轉化爲可操作的教學方案,再毫無保留地分享給青年教師。她的“教學錦囊”裡,有精心整理的“教案模板”“課堂應急手冊”,還有手寫的“家校溝通法則”—— 比如“如何誇孩子纔有效”“指出問題時先肯定三點”等實用技巧。
青年教師王老師初次備戰校級優質課時,作爲師傅她連續兩週陪伴磨課:逐句修改教案,模擬課堂互動場景,示範“如何用眼神鼓勵內向學生髮言”。一次試講後,王老師因學生配合不佳而沮喪,蘇舒婷拉着她說:“課堂是動態的,我們要像黨員面對挑戰一樣,靈活調整策略。”最終,王老師的課斬獲一等獎,領獎時王老師激動說道:“這份榮譽不僅是對我們師徒努力的肯定,更是對我們未來工作的激勵。在今後的日子裡,我將繼續以師父爲榜樣貢獻自己的力量。”作爲師傅,她亦希望能成爲教育長河中的擺渡人,將自己的經驗與智慧化作槳櫓,助力青年教師駛向成功彼岸,使教育事業的紅色基因在代際傳承中不斷煥發新活力。
送課暖童心,大愛潤幼苗
爲充分發揮黨員教師的示範引領和先鋒模範作用,實現教育共同體“互聯互補,共建共享”的深度融合。她連續多年走進幼兒園公益送教。幼小銜接只是一個時間節點,不是一個教育節點,家庭教育一定是一個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她提出可以從“抓住習慣”、“抓住難關”、“抓住自理”、“抓住嚮往”和“抓住幼小互動”五個方面來做好孩子的幼小銜接。並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立足幼兒發展需要,通過親切的教態、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遊戲化的教學組織等進行教學,引導孩子們積極參與。多年送教不僅爲幼兒園的孩子們帶來了知識與歡樂,更搭建起小學與幼兒園教育銜接的橋樑。作爲一線教師,她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傳遞先進教育理念和實用教學方法,爲學前教育事業發展貢獻力量。這背後是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服務社會的堅定信念,更是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宗旨的生動寫照。
以赤子之心堅守教育初心,以紅燭之光照亮育人之路。蘇舒婷用行動詮釋了“三亮”“三比” 的深刻內涵,讓“紅燭先鋒”的光芒照亮教育之路,激勵更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征程中奮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