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科學家精神·大家小事丨朱光亞:拒當論文“第一作者”
科技日報記者張蓋倫
1992年,《物理》期刊21卷11期刊發了一篇論文《淺談軍備控制中的物理學問題》。論文的第一作者是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杜祥琬,排在最後一位的是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時任中國科協主席的朱光亞。
上世紀80年代,國際上核軍備控制步伐加快。軍備控制,指的是限制某類武器的部署、儲存、生產或試驗,以及制定一些控制軍備競賽和防止戰爭爆發的安全保障措施。最初,軍備控制研究主要是在政治、法律和外交等領域進行,基本上屬於社會科學的範疇。不過,朱光亞當時就敏銳意識到,這件事不能光有外交家參與,一定要有科技專家特別是物理學家的參與。因爲核軍備控制涉及許多科技問題,尤其是物理學問題。
在大量研究的基礎上,朱光亞提出了“軍備控制物理學”這一概念。他還集聚了一批中青年科學家從事這一領域研究,並鼓勵他們與國外科學家多多交流。
後來,杜祥琬與朱光亞合寫了關於軍備控制物理學的這篇論文。論文指出,物理學家對軍備控制的研究,使得軍備控制的分析研究變得定量化和科學化,並能爲軍備控制提供有效的核查方法和銷燬技術。軍備控制物理學的產生和發展不僅推動了世界和平與裁軍進程,還豐富了物理學的內容。
關於作者署名順序,還有一段小插曲。
因爲論文的主要概念“軍備控制物理學”爲朱光亞提出,按照慣例,也出於對朱光亞的尊重,杜祥琬在論文初稿中將朱光亞列爲第一作者。
一向嚴謹認真的朱光亞用工整的鉛筆小楷把論文初稿從頭到尾打磨了一遍。對論文署名順序,他則有不同看法。
“朱光亞先生特意把自己的名字拿筆圈一圈,勾一勾,直接勾到最後一位去了。”多年之後,杜祥琬講起了這個細節,仍然動容。
於是,論文刊發時,朱光亞只是“第四作者”。
今年12月25日是朱光亞100週年誕辰。在杜祥琬看來,朱光亞是一位對國防科技事業作出重大和開創性貢獻的戰略科學家,也是一個品德高尚的大寫的“人”。
“我參加工作時就在朱先生領導下,他的學問和品格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杜祥琬感慨,朱光亞給科技界留下了太多寶貴精神財富。
人物簡介
朱光亞(1924年12月25日—2011年2月26日),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曾任中國科協主席、名譽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黨組書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被譽爲“中國科技衆帥之帥”。
(圖片由科技日報記者王小龍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