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肉多夾100克 腎病風險高3成 吃魚才護腎

醫師分享研究顯示,紅肉少一點、魚豆多一點,腎臟才撐得久。(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慢性腎臟病初期沒症狀,一旦發現,常常已經錯過最佳逆轉時機。醫師張家銘指出,臺灣有許多人腎功能異常,很多人第一時間會認爲是鹽吃太多、糖吃太多,但其實食材的選擇也會默默影響腎臟,研究顯示當紅肉吃多,會增加慢性腎臟病風險,而魚肉、豆類、全穀類、少許堅果則能讓風險下降。

基因醫師張家銘在臉書粉專指出,2025年有篇大型研究,整合全球21項前瞻性世代追蹤,分析超過60萬人的飲食與健康數據,結果發現每天多吃100公克紅肉,慢性腎臟病風險就高出3成以上,而這並非是單純蛋白質太多的問題,紅肉會造成腎小球過濾率高、促進纖維化,腸道菌分解時還會產生三甲胺氧化物,增加腎臟排廢的負擔。

魚肉則對腎臟有保護力。研究指出,每天多吃15公克魚,慢性腎臟病風險會下降約6%,魚肉的Omega-3能抗發炎、抗氧化,還能延緩腎臟纖維化,幫助維持肌酸酐清除率穩定,就像是替腎臟加了一層防護網。

此外,豆類和全穀類也能帶來穩定效果,高豆類攝取的人,慢性腎臟病風險比低攝取的人少了17%,每天多50公克豆類,風險還能再降13%;全穀類的高攝取組,風險也下降了 13%,它們的植物蛋白和纖維,能減少尿毒素、降低酸負荷,並抑制細胞凋亡與發炎,讓腎臟環境更健康。

至於堅果,高低攝取組差異不大,但劑量分析顯示,每天吃10到20公克是最佳範圍,風險下降可達21%。堅果裡的多酚、植物固醇、健康脂肪和蛋白質,都能幫忙穩血糖、降血壓、改善血脂,並減少腎臟發炎。乳品的結果比較不一致,喝太多或喝太少,護腎效果都不明顯。

張家銘建議,高風險族羣如糖尿病、高血壓或家族中有人洗腎者,日常飲食紅肉應少一些,尤其是加工紅肉,可以改用魚、豆製品或雞肉替代部分餐次,主食則可混入糙米、燕麥、紅藜麥等全谷,每天攝取少量原味堅果、乳品選低脂,這些改變都能讓腎臟輕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