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北京路上的援疆見證

新疆和田,一條北京路橫貫東西。與北京結緣的不只是名字,路兩側的衆多地標也是北京援疆近三十載的見證:和田地區第一所本科院校,從“鴿子巷”變身爲網紅打卡地的團城景區,紡織產業全鏈條落地的北京工業園區……

北京路是援疆故事的生動註腳。北京援疆近30年,累計選派3300多名幹部人才,實施2800多個項目,全方位推動和田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近日,記者從這條北京路出發,沿着路上的交流足跡,揭開一段段動人的援疆故事。

改善民生 體現“北京溫度”

和田市北京西路169號,新疆和田學院,是和田地區的第一所本科院校。

“從窯洞變成現代化大樓了!”看着眼前拔地而起的高樓,新疆和田學院黨委常委王繼青無限感慨。1991年,他從甘肅考到新疆和田學院的前身——和田師專,住進窯洞般的宿舍裡。大學畢業後,王繼青留在了和田,一干就是30年。

這30年,他看着和田一點點變化,也成了北京援疆的見證人。“外地的學生不願來,本地的教育跟不上,如果能有本科院校,就可以爲和田,甚至是南疆培養更多人才。”他說。

但建一所本科院校談何容易?

新疆和田學院的籌建起自2018年,“錢”和“人”是關鍵。新校區一期、二期建設中,北京援疆資金支持的十幾棟教學樓、辦公樓拔地而起;8所北京高校與和田學院牽手,選派優秀幹部人才以“校級領導+中層幹部+骨幹教師”的模式全方位幫扶,手把手指導和帶領當地教師申報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累計30餘項;學校圖書館未達到本科院校設置要求,北京高校、企事業單位捐獻圖書資料75萬冊。

“現在的宿舍有四人間、六人間,上牀下桌。”去年,第一屆本科生巴根剛一報到就對宿舍讚不絕口,再也不是30年前的窯洞了。開課後他發現,援疆的老師們認真負責、風趣幽默,課堂一點也不枯燥。他已經規劃好,未來畢業後留在新疆、建設新疆。

距學校不遠的和田縣人民醫院內,村民伊敏尼亞孜·麥提託合提陪着妻子等候在北京援疆醫生的診室外。妻子患上了嚴重的頸椎病,過去一直沒看好,聽說這裡有北京醫生特地趕來。用他的話說:“這醫生信得過!”

這座醫院規模在當地數一數二。此前,由北京援建的外科婦科綜合病房樓、中醫綜合樓和醫養康復病房樓投用,一下子增加了600張牀位。

“硬件”有了,“軟件”更得跟上。北京同仁堂中醫醫院副主任醫師莊揚名到和田縣人民醫院工作不到一年,診室裡就掛滿了錦旗。他通過鍼灸、推拿等中醫特色療法,累計服務患者1萬多人次,還收了徒弟。“等有一天我們回北京了,能留下一支帶不走的中醫團隊!”他說。

挖掘文化 “潤”疆細無聲

社交媒體上,和田的網紅打卡地中必有一站——團城。這裡因其由中心向四周發散式分佈環繞而得名。

過去,團城基礎設施落後,大多爲自建土坯房,不通水電氣暖,是位於市中心的棚戶區。由於當地居民在此賣鴿子爲生,團城也被稱爲“鴿子巷”。

住在團城的阿吉古麗·艾爾肯記憶猶新,改變發生在2016年——北京援疆指揮部與當地政府部門帶動社會投資,對團城2094戶進行整體改造。

“歡迎你們到我們團城來!”她家在團城的房子修葺一新。隨着2020年創建爲國家4A級景區、2023年創建爲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團城商業業態得到極大豐富。她家對外出租了兩家門店,每年僅租金收入就增加了幾萬元。

行走在團城內,處處都能聽到動人的歌聲,走幾步便看到熱情的維吾爾族姑娘跳起麥西來甫。在北京援疆項目的支持下,各地的羣衆文藝演出隊伍每晚到團城輪演,成爲一張流動的名片。

僅一座團城,在改造完工後年接待遊客就有210萬人次,比改造前增長152萬人次,旅遊收入1.16億元,比改造前增長8400餘萬元,帶動商業868家,帶動就業2200餘人。

載着風土人情、文化印記的北京路還在延長。“文化潤疆,關鍵在於‘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田篇章的挖掘,恰恰可以發揮文化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揮部負責人說。

2000多年前,于闐古國的都城叫約特幹。正在建設的北京路延長線上,和田縣巴格其鎮建起了一座城池——約特幹故城,成就了和田地區首個民俗文旅項目。

三年前,景區雖然建了起來,卻差點經營不下去,燈光音響等設施都沒裝上。“最難的時候,北京來的一筆援建資金真是雪中送炭!”運營方新疆果旅文化旅遊公司副總經理陽帆說,北京投入援疆資金,支持約特幹故城購買演藝燈光、投影、音響、威亞等設備,這才讓“萬方樂奏有于闐”夜間沉浸式演出真正實現。

產業幫扶 播撒振興希望

北京路東邊,一座以“北京”命名的工業園區裡能聽到不少地方“口音”。

操着廣東口音的黃浩銘是新疆紗纖億產業互聯網公司總經理。“和田有豐富、年輕的勞動力資源,生產優質棉花,對發展紡織服裝產業非常有優勢。”他從廣東跨越5000公里來到和田,心裡想着一定要把先進的紡織理念和技術帶到和田。

“廣東-北京-新疆”,這源於三地的牽手。去年8月,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揮部打破對口支援結對關係界限,促成廣東紗纖億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和田地區簽約合作,在當地一下子成立了三家公司,構建起集互聯網平臺運營、高品質時尚服裝加工、織布印染爲一體的產業生態。

建廠、投產都是“加速度”。紗纖億服裝加工車間裡,產線飛速轉動,500多名和田本地工人如同接力賽一般,趕製一批新訂單。每條生產線的電子屏實時顯示着目標產量、實際完成量及返工數,超過一半的返工數都爲“0”。“設備先進了,培訓給力了,返工自然就少了。”廠長邱聖華說,北京援疆提供了設備購新補貼,幫企業引入國內先進的智能化設備,返工率成功控制在了2‰以內。

“這裡管吃管住,每個月工資3000多元,還學到了技術。”員工吾日古麗·買提庫玩進步非常快,不久前還拿到了獎金。

除了引進紗纖億外,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揮部去年還引導北京企業全疆佈局,推動北汽集團、京能集團等一批優質企業落子新疆,對接北京高新技術企業來和考察,簽訂綠色礦業、文化旅遊、能源、科技等領域合作協議15項,助推各項產業高質量發展。

來疆一年後,黃浩銘又有了新規劃——不遠處的洛浦縣,20多萬平方米的廠房建好運營後,將形成一條從紗線到成品的完整產業鏈,還能再提供3000個就業崗位,賦能當地200多家服裝企業,每年帶動地區工業產值30多億元。

與他一樣,各行各業的人才正帶着對這片土地的期待,成爲北京援疆力量中的一員,在崑崙山與玉龍喀什河孕育的綠洲上播撒新的希望。

編輯 毛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