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談判原定今舉行!以軍爲何先突擊 陸學者分析3點戰略焦慮動機
▲伊朗首都德黑蘭一處儲油設施疑似遭到以色列空襲,火光沖天。(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任以芳/綜合報導
以色列和伊朗的衝突進一步惡化,讓外界不解的是,美伊第六輪核談判原定今(15)日在阿曼舉行,爲何以色列在此時提前發動突擊?以軍給的理由是,無法接受伊朗一邊談判一邊加速製造「軍用級別」濃縮鈾,必須先發制人。大陸學者分析,美伊核談判已因雙方在關鍵問題上分歧巨大而陷入僵局,並且從三點戰略焦慮分析以軍行動原因。
2025年6月13日凌晨,以色列空軍對伊朗首都德黑蘭,以及境內多個重要核設施和軍事基地發動代號爲「崛起之獅」的大規模空襲,以軍除了攻擊伊朗的核設施及軍事設施外,也轟炸伊朗的石油設施,並宣稱暗殺了更多伊朗軍方高官和科學家。
伊朗隨即展開報復行動,一天之內向以色列發射超過200枚導彈,伊軍方還說「戰爭規模將會在未來幾天內持續擴大」。伊朗媒體稱,伊朗決定退出與美國的核談判。
陸媒《新京報》報導分析,此次衝突爆發前,美伊核談判已因雙方在關鍵問題上分歧巨大而陷入僵局。以色列的突襲行動促使伊朗不得不考慮重新調整對外政策的重點,將應對以色列的軍事打擊置於核談判之上。
而美伊第六輪核談判原定於6月15日在阿曼舉行,但以色列在談判前夕對伊朗發動的軍事襲擊,使談判情況急轉直下。以色列爲何在此時發動打擊?以軍給出的理由是,越來越多情報顯示,伊朗致力於生產數千公斤濃縮鈾,使伊朗能夠獲得軍用級別的濃縮鈾,從而在短時間內獲得核武器,面對近在眼前威脅,必須「先發制人」。
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副教授王晉也分析,以色列此次行動釋放了其更深層次的戰略焦慮,這種焦慮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不允許伊朗擁有核武器,不允許其導彈技術發展,不允許其地區影響力不斷擴展。」
王晉指出,以色列不希望美國和伊朗圍繞伊朗能否保留核能力、並換取制裁緩解展開談判,但美伊雙方爲此進行了多輪對話,以色列認爲是「浪費時間」。此外,以色列也不能接受伊朗在覈談判過程中,依舊「加速」提升濃縮鈾的丰度與當量。
▲以色列北部城市塔姆拉(Tamra)遭伊朗飛彈襲擊。(圖/路透)
伊朗強硬反擊,但可能不會「不顧一切」。伊朗13日多地遭受着來自以色列前所未有的襲擊。未來幾天,伊朗如何應對成爲當下中東局勢的關鍵。
先回顧伊朗在去年4月和10月對以色列發動大規模導彈襲擊,其背後的原因各不相同。2024年4月1日,伊朗駐敘利亞外交機構所在區域遭到空襲,伊朗方面認爲襲擊是以色列所爲,隨後對以色列發動大規模導彈和無人機襲擊。
數月之後,伊朗再次出手,向以色列境內的軍事和安全目標發射200枚導彈,作爲對時任哈馬斯領導人哈尼亞在伊朗首都德黑蘭遇襲身亡以及時任黎巴嫩真主黨領導人納斯魯拉被刺殺的迴應。那兩場行動都使以色列和伊朗的矛盾陡然升級,引發外界對中東地區可能爆發更廣泛衝突的擔憂。
王晉觀察分析,「未來中東局勢如何演變,伊朗反擊以色列的方式和態度很重要。」由於伊朗遭受較大損失,伊朗的軍事行動力度必然很大,很有可能會超過去年4月和10月對以色列的大規模導彈攻擊,給以色列和伊朗關係以及整個中東地區局勢帶來新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