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我們變得如此對立?

臺中市長盧秀燕日前與國民黨立委賴士葆車隊掃街時,遇到罷團舉牌嗆聲。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從大罷免到關稅議題、從救災責任到能源政策,任何議題都可能引發立場之爭。令人遺憾的是,這種撕裂不只存在於政黨或媒體之間,而是真真切切地,滲透進我們的日常生活。

新聞報導,有家庭成員在吃飯時談到不同政治立場,竟起口角衝突、甚至動手打架;也有多年好友,因爲在社羣平臺上轉發某篇政治文章,被「退追蹤」、解除朋友關係。這些聽來荒謬的例子,卻早已不是特例。

爲什麼我們會變成這樣?

過去,社會也有分歧,但我們還有討論的空間。如今,資訊傳播的速度大幅加快,社羣媒體讓每個人都能成爲意見領袖,也讓情緒的擴散遠遠超越理性。只要一則斷章取義的貼文,就足以點燃怒火;只要一句立場不同的留言,就可能引來謾罵與羣起圍攻。

更嚴重的是,假新聞與錯誤資訊層出不窮。許多訊息經過剪輯、重新包裝,以「聳動標題」激起憤怒情緒,卻無意讓人瞭解事情的全貌。資訊不再是爲了討論公共事務,而是成了鬥爭工具與情緒出口。

當資訊變成立場,對話就變成劃界。你是藍還是綠、是親中還是抗中、是挺罷還是反罷—所有事情都要選邊站,連一句中立的話都可能被視爲「不沾鍋」、「牆頭草」,彷彿不表態就是逃避、不表忠就是背叛。久而久之,我們不再願意聽見不同的聲音,甚至不願讓身邊的人保有不一樣的觀點。

這樣的社會,不僅令人窒息,也讓我們失去彼此。

我們該靜下心想一想,民主社會原本就應該多元包容,不同意見不是敵人,而是共同建構真相的起點。若我們總是用敵意迴應異見,終究只會在仇恨中迷失。

伏爾泰曾說:「我並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句話不只是理想的訓誨,更是民主社會應有的實踐準則。

我們需要重新學習尊重彼此的發言權,哪怕意見南轅北轍,也不該失去對話的機會。家庭裡應該能坦然討論,朋友間不必因立場決裂,媒體與公衆人物也應努力營造多元聲音共存的空間,而不是操弄情緒、製造仇恨。

唯有當我們願意停下來聽、願意多點包容與查證,資訊才能成爲橋樑而非武器;言論自由才能真正爲民主加值,而非成爲分裂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