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燃料的前世今生:關於鈾、鈽與釷那些事(三)
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MSRE,是世界第1座釷鹽式反應爐。(圖/ORNL)
第3種值得介紹的核燃料就是釷(元素縮寫:Th),它是1830年由挪威化學家艾斯馬克(Morten Thrane Esmark)首次偶然發現,之後由瑞典化學家貝里吉斯(Jöns Jacob Berzelius)確認爲新元素,並且以北歐神話英雄雷神索爾(Thor),將其命名爲釷(Thorium)。
純釷的硬度普通,莫式硬度爲3,但是它的熔點很高,達到1750 度,可應用在某些白熾燈套管、鋼合金、瓷器或光學玻璃上。
最近十年,釷 (Th)成爲「較乾淨的核能」的代表,而且供應不缺。這些說法不算錯,在地殼丰度當中,釷是鈾的3倍,其集中在印度、土耳其、巴西、美國和埃及。
而且雖然釷也有放射能,但是非常弱,釷232的半衰期長達140億年,比宇宙的年齡(137億年)還久,這表示它以很緩慢的速度衰變,相對的說法就是它很安定,因此它與鈾238一樣,不能直接成爲核燃料,而是擔任生成核燃料的「增殖原料」。其增殖的過程,與「鈾238增殖成鈽239」有些類似,同樣是給予中子,使其改變原子核的質子數,釷232在吸收1箇中子後,會經過2次衰變而成爲「鈾233」,而鈾233在許多性質上,都與鈾235非常類似,是個可以進行核分裂的核燃料。
1954年4月15日,美國首次引爆鈾233核武器。(圖/美國國會圖書館)
早在 1950 年代釷元素的潛力就被美國核能研究單位所發現。 1965年美國原子能委員會橡樹嶺實驗室(ORNL)就利用釷鈾反應,建造了「熔鹽式實驗爐MSRE」(Molten Salt Reactor Experiment),它的功率爲7.4百萬瓦,採用一種獨特設試的氟化物鈾鹽式燃料,初期的燃料是33%鈾235混合67$%的釷232,之後釷232逐漸增殖成鈾233,實現了設計目的。整個實驗相當成功,它一直運作到1969年。
但隨後,美國可能因爲軍事考量,對鈾233的核武器化興趣更高,1955年美國測試以鈾233爲材料的核彈取得成功。1994年,一份機密資料被公佈,文件指出美國軍方稱「鈾233是令人滿意的武器材料」,同一份文件指出「在冷戰時期,美國大約以釷232增殖的方式,生產了2公噸的鈾233」,意即在美國的核武庫中,除了鈾235核彈、鈽239核彈以外,也有鈾233核彈。
既然釷燃料發電早已被證實有效,因此近幾十年,印度、巴西和中國大陸等一些國家,對釷燃料開始有了研究興趣。其中最有希望的方案,就是與橡樹嶺實驗室MSRE反應爐相同的「熔鹽式反應爐」(MSR)。將核燃料給融解成流體,既擔任燃料,又充當冷卻劑,因此它的構造更簡單,填進燃料之後的後續照顧也最少。而且它可以在更高的溫度下運行,熱效率也就更高。
然而,這項技術也有缺點,首先要製造熔鹽式燃料是更加困難的,目前核能部門在處理釷燃料的經驗,要低少於對鈾燃料的理解。
但是,它的確很有前景,有愈來愈多的國家在進行熔鹽反應爐的研究,法國工程集團Assystem不久前剛與新興的法國微型反應爐開發商Naarea簽署了合作協議,計劃建造超小型模組式熔鹽反應爐(XSMR),功率預計1~ 40百萬瓦,如果研發順利,將在2030年開始生產。
大陸興建的小型試驗型熔鹽反應爐TMSR-LF1。(圖/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中國大陸在2011年就在甘肅武威,進行2百萬瓦的小型試驗型熔鹽反應爐(TMSR-LF1)的研究工作,主要技術難處在開發合適的合金,可以同時承受1,000度的高溫,以及釷鹽的輻射。該計劃距今剛好10年,據大陸官媒今年9月的報導,TMSR-LF1已在8月完成,正進行初步測試階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