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信陽全面推行現房銷售 新出讓地塊告別預售制
本報記者 吳靜 盧志坤 北京報道
5月13日,河南信陽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發佈《關於加強商品房預售管理工作的若干措施(試行)》,明確提出在中心城區新出讓地塊推行現房銷售,成爲近期全國首個明確全面落實現房銷售的城市。
據瞭解,現房銷售作爲房地產發展新模式之一,在業內呼聲已久。信陽此次政策通過“現房銷售+資金監管+企業責任”的組合拳,爲全國房地產調控提供了新的樣本,未來或推動更多城市跟進類似措施。
多地積極探索試點
此次信陽發文明確按“新老有別”的原則執行,即已取得施工許可證的項目仍按老辦法申請預售許可;文件印發後新取得施工許可證的項目,需達到主體封頂方可申報預售許可;文件印發後新出讓土地,則一律實行現房銷售。
據中指研究院政策研究總監陳文靜介紹,近幾年信陽房地產市場持續調整,土拍市場表現亦偏弱,多數地塊由地方國資底價獲取。根據中指數據,2025年1~4月,信陽市本級僅成交1宗涉宅用地,處在近年同期低位。同時在較弱的市場表現下,當前信陽市場中已有不少項目實質上處於現房銷售的狀態。整體來看,信陽近年房地產市場表現偏弱,土地成交量低,現房銷售政策的推出對於信陽短期市場的影響或相對較小。
另外,信陽此次發文也對項目資金進行明確,指出“嚴格實行項目開發公司制”,企業總部履行投資人責任,在項目交付前嚴禁投資人違規抽調、挪用項目銷售、融資等資金;並強調“嚴格落實使用自有資金購地”,這一舉措強化了對房企資金的要求,同時也有利於保交房,在當下信陽土地市場成交規模較低的背景下,政策對短期市場的影響亦相對較小。
2025年全國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通稿在“推動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中強調“大力推進商品住房銷售制度改革,有力有序推行現房銷售,優化預售資金監管”,現房銷售是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的重要內容之一。
實際上,近年來全國多地積極探索推行現房銷售。比如海南在2020年3月後出讓土地建設的商品住宅均已實行現房銷售,至今已落地超5年時間,是首個落實現房銷售的省份。
根據中指研究院不完全監測,自2022年年末以來,全國已有超30個省(市)出臺現房銷售相關政策,安徽提出有力有序推行商品房現房銷售,指導支持合肥、蕪湖做好試點工作;湖北荊門是省內唯一現房銷售試點城市,今年4月首批試點項目中的一個項目入市,商鋪售罄住宅簽約超八成,另一項目竣工在即,認購率近九成。
另有多地出臺現房銷售配套支持政策,如贛州多區縣延長現房銷售項目土地出讓金繳納期限,九江多區縣對購買現房銷售項目的購房者進行契稅補貼,山東多地提高購買現房的公積金貸款額度。
對行業影響深遠
作爲房地產發展新模式之一,現房銷售對於購房者、房企、行業均有着不同的影響。
據Wind統計,2024年全國現房銷售面積已經佔到全部新建住房的30%左右,較2020年的10.2%顯著提升,反映現房銷售模式逐步被市場接受。
陳文靜指出,對購房者而言,可以降低購房風險。現房銷售的項目建築質量所見即所得,避免了傳統期房銷售中交房“貨不對板”以及爛尾的風險。
對房企而言,在現房銷售模式下,房企爲了吸引購房者,在項目規劃、設計、施工建設等環節將更加註重品質,從而推動產品品質提升。現房銷售更加考驗企業的產品力,高產品力、強品牌力的企業未來發展機遇或將更大。
不過,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指出,從預售轉到現售,必然會導致前端資金佔用大,但回收週期長的“錯配現象”,也會導致開發商拿地積極性明顯下降。
近年來,已有多地通過延長土地出讓金繳納期限、契稅補貼、提高公積金貸款額度等方式緩解開發商資金壓力並刺激購房需求。
對行業而言,在庫存量大的地區試點現房銷售,有助於控制供應規模,能夠直接改善市場供需結構,加快庫存的去化,也有利於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的構建。另外,現房銷售對項目工程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促進行業更高質量發展。
陳文靜認爲,在庫存量大的城市或區域推進現房銷售符合中央“嚴控增量”的要求,未來或有更多城市逐漸跟進,但對於部分庫存量較小的地區來說,現房銷售後,短期內市場上新增供應將減少,或影響市場供需平衡,這些地方更需要地方政府進行精準把控推進節奏和力度,謹慎執行相關政策,同時加快完善適用於現房銷售模式的房地產融資制度,也有助於推動期房銷售逐漸向現房銷售轉型。
(編輯:盧志坤 審覈:童海華 校對:張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