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綠共存 走出能源新路徑
核三廠。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年五月十七日,隨着核三廠二號機正式停機,臺灣實質上邁入了「非核家園」的時代。與此同時,國際風向似乎正在轉變。同樣身處地震帶,且能源高度依賴進口的日本,在福島核災的慘痛教訓後,卻因現實考量而重啓核電;而在太平洋彼岸,美國總統川普更以「世紀騙局」的辛辣言詞,猛烈抨擊再生能源。這股「核能回潮」的趨勢,與臺灣堅定的廢核路徑形成強烈對比,引發了深刻的辯題:臺灣堅持廢核,究竟是高瞻遠矚的能源革命,還是將自己推向險境的政策豪賭?
跳脫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綠能是騙局」顯然是過於簡化的政治語言,但其背後所指的能源穩定性、成本效益與環境衝擊等,卻是任何能源政策都必須嚴肅面對的真實挑戰;而將核能視爲萬靈丹,亦忽略了其風險與社會成本。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等人認爲,臺灣民意已清楚展現對「核綠共存」的共識,不應將核能與綠能視爲互斥選項,而應思考如何將核能做爲能源轉型過程中的過渡或輔助,與再生能源互補,共同確保供電穩定,同時逐步降低碳排放,這或許是擺脫「能源意識形態」僵局的可能路徑。
除了外部的國際趨勢,決定臺灣能源未來的關鍵因素,更多來自於內部不斷變化的公衆輿論,以及將能源議題當作籌碼的政治角力。兩者相互交織使科學問題政治化,專業討論空間備受擠壓。核能議題在臺灣早已超越科學與工程的範疇,淪爲政黨對立的代理戰場。民進黨將非核家園視爲神主牌,任何鬆動都是對理念的背叛;而在野黨則將重啓核電作爲挑戰執政黨能源政策、爭取民意支持的有力政治籌碼。
臺灣的能源政策討論,是否能擺脫「擁核」與「反核」的極端對立?我們需要的不是選邊站,而是建立一個基於科學證據、涵蓋內外部成本的風險評估與效益分析,務實地探討「核綠共存」的可行性。
其次,我們應如何從日本的經驗中,深刻理解「重啓核電」所需要付出的嚴謹程序與代價,而非僅僅看到「迴歸」的表象?又該如何從美國的經驗中,警惕「能源政策政治化」帶來的劇烈擺盪與長遠傷害?弭平民意「感受」與專業「認知」之間的鴻溝,是走出僵局的關鍵。政府、專業社羣與媒體,都有責任以更透明、更易懂的方式,向公衆揭示能源政策背後的真實成本與風險,建立一個能夠理性對話的社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