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山下“牛王”爭霸

6月1日,在銀川市西夏區興涇鎮首屆“興涇黃牛節”上,來自西幹村、興盛村等6個村的12頭牛上演“牛王爭霸賽”。

“西幹村老馬的牛真漂亮。”人羣中讚歎聲四起。

“這牛每天都補充維生素、鈣,肩高比我還高出半頭呢。”馬金國站在自家那頭4歲西門塔爾牛旁,拍着牛脊背,臉上滿是自豪。

“我家牛吃自種糧食,論壯實沒幾頭能比。”興盛村的養殖戶於興芳立刻不甘示弱地迴應。

養殖戶們紛紛圍過來,爭相“推銷”自家的牛。每頭牛都承載着主人的希望與驕傲,裁判綜合體重、體型、毛色、品種等因素,仔細評分。

“牛王!西幹村馬金國的牛。”經過一番激烈角逐,馬金國的牛憑藉1.48噸的驚人體重和出衆身形,一舉奪冠。

“明年再賽。”馬金國開心地大聲說,他要用8000元獎金繼續養好牛,爭取蟬聯“牛王”。

馬金國的養牛歷程,是當地羣衆“擼起袖子加油幹”的縮影。

1989年,20歲的馬金國從六盤山下的涇源縣移民到賀蘭山下的西幹村,當時這裡還是一片靠天吃飯的沙地。

“種過麥子、打過零工,生活雖然艱辛卻從未放棄。”直到2005年,馬金國用賣糧的錢買回兩頭牛,從此開啓他與牛的不解之緣。

“那年秋收後算賬,發現賣牛賺的錢比種10畝地還多。”馬金國回憶起往事,眼中閃爍着光芒。

此後,馬金國開始鑽研飼草料搭配,摸索養牛的門道。2009年,藉着政策東風,馬金國成立銀川市西夏區尕席肉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合作社肉牛存欄量180多頭,與外地企業合作養殖規模達到2300頭。

如今,馬金國的養牛事業,如同他的牛一樣,越來越壯,越走越遠。

獲得第二名的於興芳,他家的牛同樣身軀健碩、毛髮旺盛。他傳承父輩的養牛營生,選擇個體散養模式,目前肉牛存欄量超100頭。

談及養牛心得,於興芳直言:“比打工強多了。在這裡,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價值和生活的希望。”

黃牛節,折射出興涇鎮人40多年的奮鬥光陰。

“當時,我有6個孩子。娃娃們想吃肉,我卻買不起。”1988年,從涇源縣搬遷至興涇鎮的禹海者,靠打零工維持生活,曾因18元一斤的牛肉價格望而卻步。

然而,生活的困境並沒有打倒她,反而激發了她創業的決心。她決定賣牛肉,用自己的雙手爲家人撐起一片天。

2012年,興涇鎮養牛的人還不是很多,賣牛肉者大多不擅長分割。禹海者瞅準這一商機,將牛肉細分,做成產品。

隨着時間的推移,禹海者的生意越做越大,爲興涇鎮周邊30多家商戶供貨。

“現在與我合作供貨的有周邊的200多家養殖戶。”禹海者說,前來賽牛的養殖戶,好多都是她的客戶。

“我們現在已形成集養殖、加工、銷售於一體的全產業鏈條,打造成興涇黃牛肉產業聯盟基地,肉牛產業蓄勢勃發。”興涇鎮副鎮長何豔龍說。

2024年,興涇鎮肉牛出欄量1.35萬頭,黃牛肉產量超9000噸,綜合產值突破2.5億元,培育3家精深加工企業。(記者 張 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