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山網評:照片無言,歷史有聲
(原標題:賀蘭山網評:照片無言,歷史有聲)
1938年南京城的一間小小照相館,成爲守護民族記憶的堡壘。“每一箇中國人都不會忘記”。取材於1937年南京大屠殺期間侵華日軍真實罪證影像的電影《南京照相館》,自7月25日上映以來,憑藉獨特的敘事視角和深沉的情感力量,在這個暑期檔掀起觀影熱潮。截至8月1日17時,影片票房已突破10億元大關,超2800萬觀衆走進影院,在黑暗中觸摸這段被膠片定格的民族記憶。
電影《南京照相館》劇照
1937年的南京,是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而電影《南京照相館》如同一束穿透黑暗的光,將那段血色真相重新展現在我們眼前。這部電影的意義,絕非僅僅是娛樂,它是一次震撼心靈的歷史回溯,是對民族傷痛的深刻銘記,更是對人性光輝的禮讚。電影《南京照相館》圍繞“日軍罪證照片”展開,以歷史照片爲依據,講述了一羣普通百姓在照相館中意外發現日軍屠城罪證,並冒着生命危險將其公之於衆的故事。這是一羣平凡的人,卻在最黑暗的時刻,用生命守護着真相。從照相館學徒羅瑾冒着生命危險多洗日軍暴行照片,到這些照片最終成爲審判戰犯的重要證據,電影以小見大,展現了普通人在極端環境下的生存掙扎和對正義的堅守。這種真實感,讓觀衆彷彿置身於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侵略者的殘忍。
電影《南京照相館》之所以能引發強烈的情感共鳴,是因爲它真實還原了歷史細節。它沒有誇張的特效,沒有刻意的煽情,卻用細膩的鏡頭語言,將歷史的傷痕具象化。每一個鏡頭,每一段對白,都彷彿在訴說着那段血色歷史。它讓我們明白,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也有人選擇用生命守護真相。
電影《南京照相館》,暗房紅燈照見血色真相。讓這段歷史在當下顯影,需要我們接過暗房裡的顯影盤。學校和教育機構可以將電影《南京照相館》作爲歷史教育的輔助教材,組織學生觀看並開展討論,引導他們思考歷史與現實的關係。這種教育方式,不僅能增強學生的歷史認知,更能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同時,影院可以設簡易暗房體驗區,觀衆親手操作顯影時,便會懂得羅瑾“從黑暗中捧出光明”的深意,如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地道戰復原,讓歷史可觸可感。另外,社區也可以發起“帶長輩看電影”活動,讓祖輩在觀影后打開話匣子,那些藏在皺紋裡的故事,會成爲最生動的歷史註腳。此外,社交媒體和文化機構還可以通過舉辦影展、講座等形式,鼓勵觀衆分享觀影感受,讓更多人蔘與到對歷史的銘記中來,擴大影片的影響力。
照片無言,歷史有聲。《南京照相館》不僅是一部電影,更是一面鏡子,讓我們在反思歷史的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的責任。暗房紅燈終會熄滅,但顯影的過程永遠繼續。當年輕觀衆在體驗區看着影像慢慢浮現,就會明白:記憶需要顯影液。那是課堂上的凝視,是家庭相冊裡的追尋,是代際對話中的傾聽。唯有如此,“羅瑾們”用生命守護的真相,纔會永遠清晰地鐫刻在民族的精神底片上,最終將在時間的長河中凝聚成斬斷歷史輪迴的利劍。(寧夏新聞網特約網評員 曹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