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好如初」設計思考/AI當幫手 讓大眾看見水汙染
昨天設計思考工作坊入圍的五組團隊,有些是計劃透過VR虛擬實境,讓民衆認知河川困境;有些是希望透過社羣平臺,讓更多人感受到河川面臨的污染,充分發揮Z世代對數位的熟悉與創意。
第一名:好河伴(清華大學組員:王翊軒、黃筠捷、陳以晨、蕭宥祺、許文禕)。新竹的母親河—頭前溪正面臨的困境,包括廢水排放、都市進程加劇、產官學研社各方利害關係人資訊落差、民衆低環境親近等問題。他們希望透過LINE ChatBot聊天機器人成爲「好河伴」,涵蓋政策、講座、導覽,以及各式「河好如初」年度永續節活動,減少資訊落差、促進民衆行動與反思到公共參與實質改善環境。
第二名:「ReRiver」視覺倡議行動平臺(臺北商業大學、中山女高組員:遊𬇙涔、謝亭鈺、蔡鳳栩、劉宥君、林齊家)。發想了「River視覺化創意行動平臺」,用看得見的方式,讓大家更直接感受到水污染就在日常生活中。只有當問題被清楚地「看見」,人們纔會真正意識到、願意行動。平臺並串連IG、Facebook等社羣平臺,以及聯合報等媒體傳播,讓資訊傳得更遠更快,要有清澈的河川,唯有從每天生活中做起。
第三名:Don't污Me(長榮大學、嘉南藥理大學組員:遊宛儒、蔡宜庭、楊崇祐、吳允揚、樑祐瑋、楊竣翔)。臺南與高雄交界的二仁溪長年受到廢五金工廠排放廢水的影響,特別是流經中下游、臨近廢五金回收場的河段。爲了搞清楚污染到底從哪裡來,他們提出結合人工智慧和互聯網的智慧水質感測系統(AIoT)。這套系統可以偵測河川污染變化,進行水質分析,用數字觀察污染程度以及污染來源。
第四名:與河同行(大同大學組員:梅君婕、曾冠霖、張倢瑜、邱詩文、李旺鴻、黃昌泓)。關注淡水河的家庭污水、工業廢水與陳年垃圾等問題,提出「與河同行」的解方,重新連結人與河川的關係。預計開發一款民衆參與型App,透過標記、分享、探索功能,打造一張「我們自己建立的河岸生活地圖」,有助於隨時監控河流環境狀況、提升大衆對河川的重視,以及交流更多臺灣美好的河川風景。
第五名:筏子溪環境教育(東海大學組員:黃品彥、何俊霆、潘雯萱、何宜儒、張亦軒)。筏子溪沿岸不時漂浮的垃圾,正悄悄吞噬這片原本生機盎然的水域。團隊看見了大衆對筏子溪環境意識不足,提出結合科技與教育的創新解方。團隊決定以空拍機巡察、結合AI人工智慧與物種調查,全面掌握筏子溪的生態樣貌,讓垃圾止步,讓生機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