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好如初」設計思考/青年工作坊 為河川保育找解方

「河好如初」設計思考工作坊昨在臺北市私立大同大學舉辦,年輕學生齊聚一堂,爲臺灣河川永續尋找解方。圖/聯合報系永續工作室提供

由東海大學、清華大學及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和聯合報系合作的「河好如初」工作坊,昨天上午在臺北市私立大同大學展開,近六十名國內各大學的學生透過設計思考,爲河川問題找出解方,五組入圍團隊須在今年十一月前讓方案落地執行,最終選出三組優勝隊伍,首獎有五萬元獎金。

入圍的五組隊伍分別是清華大學的「好河伴」、臺北商業大學與中山女高組成的「Re River」、長榮大學與嘉南藥理大學組成的「Don't污Me」、大同大學的「與河同行」,以及東海大學的「筏子溪環境教育」,每組發給一萬元。

評審委員之一,也是聯合報系永續長羅國俊表示,參賽的九組隊伍都很優秀,在評分時令他陷入天人交戰,比他以前當總編輯時,從一堆國內外要聞中選擇頭版頭條還困難。雖然要用一萬元獎金讓計劃落地執行有點不足,但入圍的隊伍更要嘗試從同學之間、從校園裡,甚至從企業和公部門尋找和引用資源,將一切化爲可能。

今年年底還會進行一次決選,獲勝的前三名隊伍將可分別獲得五萬元、三萬元和兩萬元獎金。

在會場,還擺了一個聯合報頭版的大型背板,供參加工作坊的學生拍照留念。一羣清華大學的學生站在背板後方,高喊「清華大學永續一起來,我與地球河好如初」,瞬間變成新聞人物。

「河好如初」政策座談會昨天在聯合報有整版報導,爲了讓參與設計思考工作坊的同學儘快進入狀況,瞭解臺灣的河川面臨哪些問題,現場提供每人一份昨天的聯合報供大家翻閱,對這些用慣了智慧手機的數位原住民而言,拿着報紙閱讀對他們和對紙媒都是難得的畫面。

大同大學校長何明果昨天也到現場,他對河流很有感,大同大學附近就是基隆河,他每天沿着自行車道騎車,一天至少騎廿公里,去年一整年他就騎了七千一百多公里,除了運動紓壓,也藉此觀察河岸生態。

設計思考是一種以人爲中心、強調問題定義與創新解方的流程,適合用來解決跨領域、具複雜性與多元利害關係人的議題。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系副教授羅際𬭎和一羣「苗圃計劃」的大學老師,也到場引導學生思考,爲河川問題找解方。

何謂設計思考 製表/王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