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崗房價五年漲超800元,還開發高檔小區,爲何逆漲?可投資嗎?

鶴崗這座曾因"白菜價"房源走紅的邊境小城,正在撕掉低價標籤。隨着產業轉型和生態價值提升,多個高端社區拔地而起。最近向陽區一個新盤開售就吸引了不少外地買家。

這個定位高檔的社區以小高層和洋房爲主,配有下沉式露臺。物業費2.35元/㎡,產權車位20萬一個。以5500元/㎡的單價計算,176㎡的三居室總價約97萬,屬於鶴崗高端價位,外地購房者約佔10%。住建局數據顯示,鶴崗新房均價五年間從3046元/㎡漲至3860元/㎡,2019-2024年二手房成交量新增1萬套。

鶴崗房價逆勢上漲,應該只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特殊縮影,既非奇蹟也非泡沫,而是資源型城市轉型過程中容易出現的一種階段性現象。

這座曾經因煤而興又因煤而衰的東北小城,這幾年的局部房價確實讓人刮目相看,那個曾經幾萬元就能買套房的地方,如今居然也開發起了百萬元級別的高檔小區。

五年時間,一些地段房價上漲超過八百元,在各地房價普遍低迷的大環境下,這樣的表現確實顯得格外扎眼。

細究起來,鶴崗的房價上漲並非空穴來風。當地政府近年來大力推動產業轉型,從單一的煤炭經濟向多元化發展轉變,接連引進了不少新興產業項目,雖然規模不大,但爲當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城市基礎設施也在逐步完善,道路、公園、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的提升,甚至要開建機場了,這些都爲房價提供了基本支撐。

人口結構的變化,也是一個助力鶴崗房價上升的積極因素。隨着一線城市生活成本不斷攀升,一些年輕人開始將目光投向生活成本更低的小城市。

鶴崗憑藉極低的生活成本和相對完善的基礎設施,吸引了一批追求慢生活的年輕人。這種人口迴流現象,雖然規模有限,但對當地房地產市場確實產生了積極影響。

這裡面最大的推手,當屬網絡文化的推波助瀾功不可沒。鶴崗因爲幾萬塊一套房的新聞走紅網絡後,成爲了一種文化符號。

不少自媒體博主前往鶴崗體驗生活,通過短視頻平臺向全國觀衆展示這座小城的悠閒與愜意。這種網絡曝光度無形中提升了鶴崗的知名度,也帶動了一部分外地人前往購房置業。

當地房地產開發商的營銷策略也頗爲高明。他們敏銳地捕捉到了市場變化,不再一味追求開發量,而是轉向品質提升。

新建的小區在規劃設計、建築質量、配套設施等方面都有了明顯改善,滿足了改善型住房需求。這種產品升級策略,自然會帶來一定價格的上浮。

但話說回來,鶴崗這八百塊的漲幅,聽着嚇人,可得看基數。十年前一套房能賣三千一平就不錯了,現在即使漲到四千出頭,你說上漲的百分比確實猛,可絕對值還是低得可憐。

對比着看,長沙地鐵附近的老破大也就二三十萬,雲南那邊的選擇更多,大灣區一些城鎮的房價也不高,能工作能消費,躺平不下去了還能去深圳打工。

鶴崗的經濟基礎仍然薄弱,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一旦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比如政策調整或經濟下行,當地房地產市場可能會受到較大沖擊。房價上漲缺乏持續的經濟增長支撐,存在一定的泡沫風險。

鶴崗的人口淨流出的趨勢並未根本扭轉,雖然有一部分年輕人迴流,但整體來看,鶴崗的人口仍在緩慢減少。

沒有人口增長作爲支撐,房地產市場的長期發展動力不足。投資者需要清醒認識到這一點,避免盲目跟風。

另外,當地房產的流動性問題,也值得大家警惕。

在鶴崗這樣的小城市,二手房交易並不活躍。一旦買入,想要在短期內變現可能會比較困難。投資者需要有長期持有的心理準備,不能期望像大城市那樣相對容易快速變現。

再仔細看,當地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依然突出。鶴崗的房價上漲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個新建小區,大部分區域的房價仍然處於低位。這種局部繁榮難以帶動整個城市的房地產市場,投資機會相對有限。

一個城市的房價,歸根結底要看產業、人口、公共服務這三樣。鶴崗產業轉型還在摸索,年輕人外流嚴重,教育醫療資源有限。這些基本面沒變,光靠幾個高檔小區和幾條短視頻,撐不起長期上漲。

城市發展有其內在規律,鶴崗的房價上漲不過是這一規律在特定時空條件下的具體表現。理解這一點,我們就能以更平和的心態看待這一現象,既不能盲目追捧,也不用一味否定。

城市的生命力,從來不取決於它有多大,而在於它能否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法則。鶴崗的逆襲,或許能給那些同樣被貼上收縮標籤的城市,提供一條不一樣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