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即將誕生一個超級IPO

A股即將迎來一位真正的王者。

7月7日,證監會官網顯示,國產DRAM內存芯片大廠長鑫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鑫存儲)啓動首次上市輔導,中金公司、中信建投擔任輔導機構。

長鑫存儲是中國大陸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唯一實現大規模量產通用型DRAM的IDM企業。它與專攻NAND Flash的長江存儲,被並稱爲中國的存儲雙雄。

所謂DRAM,也就是你電腦裡的內存條,是幾乎所有智能設備都離不開的基礎芯片。從智能手機、個人電腦到數據中心服務器,再到新興的虛擬現實、物聯網設備和機器人,如果沒有DRAM,都會成爲廢鐵。毫不誇張的說,DRAM是現代信息社會的基石之一。

如此重要的基礎性產業,任何大國都不會甘心拱手讓人,中國尤其如此。作爲世界上最大的電子產品生產國,中國9成以上的存儲芯片需要進口。根據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數字經濟實驗室發佈的《中國芯片產品貿易月度監測報告》,僅2024年中國就進口了932億美元的存儲芯片,其中一半以上是DRAM。攻克DRAM,是一場中國不能輸的戰役。

然而,在長鑫存儲之前中國的DRAM產業幾乎是空白。2016年成立長鑫存儲,僅用了幾年時間就奇蹟般地完成了從0到1的創業,以一己之力打破了全球DRAM市場已維持二十餘年的鐵板一塊的格局。長鑫存儲的成功,是中國科技產業真正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的一個關鍵風向標。

根據證監會發布的2024年新規,輔導期原則上不少於3個月,若進展順利,預計最快於2025年底或2026年初可提交IPO申請。資料顯示,長鑫存儲在上市前的融資中估值就已經高達1500億元。看一看A股上2000多億市值的寒武紀和3000多億市值的海光信息,長鑫存儲的IPO將非常令人期待。

中國DRAM的漫漫長路

DRAM是如此重要,中國對它的攻關跨越了數十年時間、耗資數千億,長鑫存儲不過是這部史詩的最新章節。

這場戰役可以一直追溯到1970-1980年代。1975年北京大學物理系半導體研究組試製出中國大陸第一塊1K DRAM,這比英特爾量產世界上第一顆DRAM芯片晚了五年時間。1979年,中國科學院的半導體研究所試製成功了4K DRAM,1980年又研製成功了16K的DRAM,只比韓國晚一到兩年。

應該說,直到1980年代初,中國在科研上與全球領先的DRAM玩家並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但進入90年代之後,中國在DRAM產業化上屢屢受挫,最終錯失了產業的黃金機遇期。

1990年8月,中國決定在“八五”計劃期間推動半導體產業升級,著名的“908工程”出爐。908工程總投資約20億人民幣,這在當時是一筆鉅款,充分體現了國家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決心。這20億資金的大部分都投向了位於無錫的華晶電子集團公司,這是中國第一傢俱規模的晶圓廠。

但這一次嘗試的結果非常不理想。1993年無錫華晶製造出第一塊256K DRAM,比韓國晚7年。然後直到1997年,華晶工程終於建成投產,此時其技術水平已大大落後於國際主流技術四至五代,完全喪失了商業競爭力。投產當年華晶即虧損2.4億元,幾年後其部分業務被整合至其它企業,自身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在無錫華晶之後的第二次嘗試,是1995年啓動的“909”工程,該工程的旗艦項目是1996年在上海成立的華虹微電子有限公司。華虹沒有選擇閉門造車,而是與日本NEC公司合作。由NEC提供了當時主流的0.35微米技術,將主產品精準地定位在市場需求旺盛的64Mb DRAM上。

與無錫華晶長達近十年的拖延相比,上海華虹的推進速度要快得多。1999年,上海華虹成功量產64M DRAM,這是中國半導體產業的一個重大突破。2000年,上海華虹實現盈利,標誌着在商業上也取得了成功。然而,由於上海華虹在技術上依賴日本NEC公司,2001年後隨着NEC退出DRAM市場,華虹也就退出了DRAM產業。

接下來對DRAM發起衝擊的是中芯國際。2004年,中芯國際在北京建成了中國大陸第一座12英寸晶圓廠,而後與日本DRAM大廠爾必達簽署了代工協議,爲其生產0.13微米工藝的DRAM芯片。

但這段合作沒給中芯國際帶來好結果。沒多久雙方就因商業糾紛而對簿公堂,最終導致中芯國際在2008年退出了DRAM代工市場。

至此,從計劃模式到戰略投資模式,再到純市場化的代工模式,經歷多輪嘗試之後,中國始終未能染指DRAM產業分毫,DRAM彷彿成了中國產業升級之路上的一道天塹。

而在這幾十年當中,全球DRAM市場在美、日、韓多年“三國殺”之後,逐漸形成了韓國的三星、SK海力士與美國的美光科技三家巨頭高度壟斷的格局。這三家公司逐漸佔據了全球DRAM市場超過95%的市場份額,已經形成了一道堅不可摧的屏障。

天降大任於合肥

面對這種局面,任何理智的人都會同意DRAM沒有新玩家的機會了。寡頭壟斷的格局,意味着任何新玩家都將直面技術專利封鎖、規模成本劣勢和客戶渠道壁壘。並且DRAM是典型的“資本+技術”雙密集型產業,單條產線投資就超過百億美元。在缺乏成熟技術積累的情況下,誰能不計後果地投入一場規模如此巨大的燒錢馬拉松?

沒想到,此時還真殺出了一個不要命的程咬金。2016年,長鑫存儲在合肥成立,中國又一次向DRAM產業發起挑戰。

長鑫存儲的“爹”是合肥,“媽”是兆易創新,兩個都非等閒之輩。

一年之前,合肥剛剛完成了一輪對市屬國有資本的大重組,組建了合肥產投、合肥建投、合肥興泰三大國有投融資平臺,“最牛風投城市”正呼之欲出。

另一邊,兆易創新在這一年登陸上交所,以連續18個一字漲停,成爲當年的“打新王”。兆易創新當時已經是一家世界知名的存儲龍頭,但其主打產品Nor Flash,是一種在整個存儲市場上佔比僅2%左右的邊緣產品。此時,兆易創新創始人朱一明想要挑戰一下DRAM這頂存儲行業的皇冠了。

於是乎,合肥出錢,兆易創新出力,長鑫存儲就這樣出爐了。根據合肥產投與兆易創新簽署的《關於存儲器研發項目之合作協議》,項目一期總投資180億,合肥產投與兆易創新各按照4:1負責籌集。合肥產投的144億先到位,兆易創新的36億元其後幾年陸續到位。另外,協議約定長鑫存儲優先給兆易代加工DRAM芯片,兆易創新則允諾幫長鑫代銷自產的DRAM芯片產品。

成立之後,長鑫存儲以奇蹟般的速度,幾乎是一氣呵成地攻克了DRAM這座堡壘。

2016年5月,長鑫項目啓動。

2017年3月,一期工廠動工建設。

2018年1月,廠房建成,開始安裝設備。

2018年底8Gb DDR4工程樣片下線。

2019年三季度量產8Gb DDR4。

2019年底產能爬坡至2萬片/月。

2020年開始規劃二期工廠建設。

2020年底產能提升至7萬片/月。

2021年突破17納米工藝。

2024年二期工廠投產,總產能提升至24萬片/月。

數據清晰的顯示,長鑫存儲已經事實上終結了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對全球DRAM市場的三頭壟斷。2014,長鑫存儲已經佔據全球DRAM市場5%的份額,位列全球第四大DRAM廠商。2025年的佔有率預計將提升到8%,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存儲芯片廠商。

1500億估值,300億融資

上市輔導的備案報告顯示,目前長鑫存儲的第一大股東是合肥產投旗下的合肥清輝集電企業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但持股比例僅有21.67%,不足以構成控股。這家估值1400億的芯片巨頭,目前並沒有實際控制人。

出現這樣的局面,是因爲長鑫存儲歷史上進行了多輪、超大規模的融資。

長鑫存儲最初的啓動資金基本來自合肥產投的144億元,但這筆錢大概只能燒兩年多。2019年之時朱一明曾公開表示,長鑫存儲的研發和資本開支當時已經達到了25億美元。此後隨着長鑫存儲產能爬坡、二期工廠建設,需要的資金量必然是一個天文數字。

這些資金從哪來?除了一部分債權融資外,比如國開行曾牽頭給了長鑫上百億元的銀團貸款,其餘主要是靠股權融資。

2019年3月,長鑫存儲母公司睿力集成完成了Pre-A輪融資,投資方是建行旗下的私募股權投資業務的專業子公司建信股權。建信股權管理着總規模3000億元的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金,屬於國家隊。

2020年12月,睿力集成進行了A輪融資,總金額156.5億元,有10多家投資方參與,其中包括國家大基金二期、安徽投資集團、中國人壽保險、小米、君聯資本、TCL創投等。其中,國家大基金一家投了47.6億元。這一輪融資過後,睿力集成的估值達到了355億元。

2021年6月B輪融資,金額爲數十億元,又有十多家投資方入局,包括基石資本、兆易創新、蘭璞創投、美的投資、安徽擔保集團、碧桂園創投等。

2022年2月C輪融資,繼續增加十多個新股東,包括阿里巴巴、騰訊、IDG、深投控、陽光人壽等。

最近一輪融資是在2024年6月,融資金額達108億元,估值達到1500億元,投資方有交銀投資、建信投資、方正和生等。

僅能查到金額的這幾輪融資,總金額就已經接近300億元了,長鑫存儲的“吸金”能力在中國的創業公司中幾乎是獨一檔的。工商信息顯示,長鑫存儲目前有多達49位股東,國家級基金、國有企業、金融機構、產業方、專業PE和VC濟濟一堂。可以說,長鑫存儲的成功是衆人拾柴火焰高的結果。

從這個角度看,DRAM的難題最終由長鑫存儲來破解並非奇蹟,國家意志和創新資本模式的結合,展現出了驚人的力量。中國打破技術壟斷的決心與內外資源的協同效率,超乎了太多人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