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迴歸?日本能源政策大轉向 引發社會爭議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圖/路透社)

2011年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發生大型事故,14年後,日本政府在最新的能源政策中決定放棄降低對核能依賴,轉而尋求最大化利用核能。政府主張使用核能有助實現減碳目標,但也引發環保人士的強烈反對。

日本經濟產業省最新版的《能源基本計劃》不再延續過去「減少對核能依賴」的方針,將目標改爲「最大限度活用核能」。目標2040年將30座核反應爐全面運作,讓核能發電佔全國總電力供應約20%。該計劃預計再生能源佔比將提升至40%至50%,而燃煤發電佔比則將從目前的70%降至30%至40%。

自2011年福島核災發生以來,日本重啓閒置核反應爐的計劃始終受到環保團體的批評。環保團體「綠色行動」(Green Action Japan)執行董事史密斯(Aileen Smith)向英國《衛報》表示,許多核電廠早已老舊,使用的技術更是過時,改造成本極高,因此即使繼續運營現有的反應爐也缺乏商業可行性。

根據《讀賣新聞》先前統計,全球40年以上的高齡反應爐佔全體40%,而在日本僅爲20%。相較之下,美國94座反應器中有64座已運作40年以上。儘管如此,與其他核能國家不同,日本因地理位置易受強震及海嘯影響,核電廠的安全性備受質疑。

史密斯警告「地震就是日本核電最大的威脅」。無論反應堆的新舊,服役數量越多,風險就越高。她認爲政府應將資金投入可再生能源,而不是在高齡反應爐投入鉅額改造資金。

日本政府官員指出,若要滿足未來電力需求成長,同時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重啓核電廠是無法避免的選擇。然而,環保團體認爲,持續運作老化反應器將大幅提高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可能導致另一場災難。

綠色和平組織的高田久代認爲核電廠老化問題極爲複雜,且從根本威脅反應爐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高田進一步呼籲政府優先發展再生能源,以減少對核能的依賴。高田表示,唯一能在短時間內有效應對氣候變遷的辦法,就是提高能源效率並擴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2011年的福島核災造成大規模放射性物質外泄,迫使超過16萬居民撤離家園,多個城鎮淪爲無人區。關閉福島第一核電廠預計將耗時40年,花費數兆日圓。事故發生前,日本全國共有54座核反應爐,提供全國約30%電力。如今,僅有14座反應爐重啓,部分已進入退役程序,其餘則等待政府許可重新運作。

據《衛報》分析,由於福島事故後關閉核電廠,日本電力供應大幅依賴進口化石燃料。目前日本已爲全球第2大液化天然氣進口國,僅次於中國,同時也是全球第3大煤炭進口國。然而,在政府推動核能的政策下,去年6月起符合安全要求的核電廠已獲准延役,突破原定60年的限制。

面對政府推動核能的舉措,《朝日新聞》1月22日在社論中批評政府出爾反爾,指責政治人物背棄承諾。文中稱,首相石破茂2024年秋季競選自民黨總裁時承諾儘可能減少對核能的依賴,如今卻支持大規模重啓核反應爐。《朝日新聞》評論,如果政府突然改變立場,這不是對民衆的背叛,那什麼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