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熱!衛福部揭5月熱傷害就診 較去年同期增逾百人次

近日氣溫屢屢超過30℃,急診醫學會秘書長李智晃說,民衆在高熱環境下工作、運動、活動,必須視自己的體力不要勉強,並多補充水份、適當防曬,出現不舒服症狀要適當休息。本報資料照片

中央氣象署上午針對雲林、花蓮等6縣市發佈高溫資訊示警,指出各地天氣高溫炎熱,今(19)日中午前後雲林縣、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爲橙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彰化縣、花蓮縣爲黃色燈號,恐36度以上。

衛福部最新統計,昨(18日)熱傷害就診統計達26人次,今年5月截至昨天共總計271人次,目前5月尚未結束,就醫人次已較去年5月170人次,增加101人次。醫師表示,熱傷害屬多重因素,包括戶外氣溫高、民衆長時間戶外活動及工作等,呼籲天熱時,一定要多補充水分、多注意身體變化,一旦出現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等熱傷害徵兆,請立即離開高溫環境,若症狀嚴重儘速就醫。

急診醫學會秘書長、長庚醫院急診醫學科學術組講師級主治醫師李智晃說,這波熱傷害人次增加,可能與5月份有幾波高溫所致,加上現在民衆多喜歡戶外活動,包括路跑、騎腳踏車等,或是宗教活動等,都可能使熱傷害就診增加。

李智晃提醒,民衆在高熱環境下工作、運動、活動,必須視自己的體力不要勉強,並多補充水份、適當防曬,出現不舒服症狀要適當休息。

衛福部指出,統計熱傷害定義分別是,一、熱及光的影響,包括中暑、熱暈厥、熱痙攣、缺水性中熱衰竭、鹽份缺乏所致的中熱衰竭、中熱衰竭、暫時性熱疲勞、熱水腫、其他特定的熱影響、熱及光的影響,以及過熱,包括氣候過熱所致的意外事故、人爲因素過熱所致的意外事故、過熱所致的意外事故。

衛福部表示,保持「涼」爽,降溫避暑是關鍵,建議穿着輕便、寬鬆、透氣的衣服,外出時攜帶遮陽帽、陽傘。另外在室內,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以減少產生更多的熱能,並且增加空氣流通,及適當開啓風扇與空調。並時時補水,每天喝至少2000㏄白開水,避免含糖、含酒精飲料,以免加重脫水。另外從事高強度的活動或工作者,大量流汗時可適度補充有電解質(鹽分)的液體。

衛福部提醒,留意中央氣象署所發佈的高溫警訊,嬰幼童及長者避免於上午10時至下午2時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及注意防曬措施,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友人的身體狀況,若出現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等熱傷害徵兆,請立即離開高溫的環境,並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必要時應儘速就醫。

▪ 免稅額、扣除額怎用最省?2025報稅不求人 新手也能輕鬆掌握 ▪ 租屋族報稅新制:房租支出納入特別扣除 最高可扣18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