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中國|在河海交匯處聆聽傳統與現代合鳴

漕運碼頭的市井喧囂,時代創新的澎湃浪潮,河海交匯處一曲穿越時空的文脈交響震撼奏響。

8月9日,“何以中國•和合共生”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天津舉辦。推開這扇觀察天津文化的窗口,古今交融、中西合璧間,獨特的城市文化特色和蓬勃向上的精神氣質生動詮釋着中華文明所蘊含的“和合共生”理念。

古韻新姿,以守正創新推動文化傳承發展。天津,一座因運河而興,因漕運而繁榮起來的歷史文化名城,這裡文化遺產豐富、文化形態多樣,工商業文化積澱深厚。近年來,天津把創新發展河海文化、紅色文化、建築文化、工商文化、民俗文化、演藝文化、文博文化、休閒文化八種文化形態作爲推動文化傳承發展的重點任務和工作抓手,打造特色鮮明、內涵深刻的津派文化品牌,叫響“河海津韻”城市名片,傳承城市文脈、繁榮城市文化、滋養城市文明、增添城市魅力。

漫步海河邊,相聲的詼諧、戲曲的婉轉、民族舞的靈動、交響樂的恢弘,不同的藝術氛圍傳遞出演藝文化的生生不息與民俗文化的煙火溫情;碼頭的船運號子、金融街的現代律動、親水平臺的歡聲笑語,不同地點不同時間段交疊在一起的人們,共同勾勒出河海文化的開放、工商文化的進取與休閒文化的愜意。從傳統文脈的賡續到現代文明的勃發,文化裡透出的煙火氣,滿是宜業宜居宜樂宜遊的幸福感。

產業蝶變,文旅創新業態充分釋放消費潛能。把文化魅力轉化爲發展動力,需要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遊業融合發展。天津市立足城市文化資源稟賦優勢,緊扣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律,通過科技創新、產業煥新、城市更新,盤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質量,推動文化產業在發展動力、發展方式、發展空間、發展質效上實現整體性提升,爲天津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的文化動力。

看盤活存量,天津市第一機牀總廠變身“津一・PARK”,工業遺存蛻變爲集博物館、咖啡館、公園於一體的休閒地標,讓“工業鏽帶”成爲拉動消費的“生活秀帶”;看培育增量,百年老字號泥人張彩塑工作室打破傳統經營模式,將展廳變爲直播間,工作人員化身主播帶貨,配合體制機制創新激發內生動力,2024年經營收入同比增長58%,傳統技藝在數字時代收穫旺盛消費力;看提升質量,天津美術印刷廠舊廠區升級爲數字出版產業園,以智慧教育、遊戲電競等新業態吸引36家企業入駐,形成文旅消費新集羣。這些實踐不僅生動展現了文旅創新業態對消費潛能的充分激發,更以“量”的增長、“質”的飛躍爲城市發展注入活力。

多元共融,千年文脈與智造未來共繪新畫卷。讓歷史底蘊對接時代脈搏,需要搭建文化傳承與科技創新的共生橋樑。天津市充分把握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內在邏輯,通過理念革新、載體創新、場景創設,推動傳統文化資源與現代智造產業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共生,讓古老文脈在數字浪潮中煥發新生機,爲城市發展注入獨特的文化智慧與創新動能。

走進天津市武清區曹子裡鎮大白馬港村3D打印的仿真花與手工絹花相映成趣。這個有着近百年絹花製作歷史的村莊,正在經歷一場靜悄悄的產業革命。曾經,老師傅們要用鐵絲做枝、絲綢爲瓣,經過數十道工序才能完成一朵絹花;如今,智能化的生產線讓生產效率提升了數十倍。也正是依靠這項創新,他們的產品成功打入歐洲高端市場,絹花單枝售價可達10歐元。從文化基因的現代轉譯,到科技手段的活化運用;從傳統技藝與智能生產的跨界聯姻,到歷史場景與數字體驗的沉浸融合,天津以多元共融的姿態,讓千年文脈在智能製造的賦能下突破時空界限。

這是對文化根脈的守護與延續,也是對發展路徑的探索與開拓,天津正憑藉河海交匯賦予的包容胸懷,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融入時代發展洪流,奮力書寫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文/張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