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中國|爲“數字絲綢之路”創造發展新機遇

回溯歷史,綿延萬里的海上絲綢之路,曾是不同文明交融互鑑的紐帶。聚焦當下,科技創新大潮奔涌,數字文明續寫着海絲髮展的嶄新篇章。

7月24日,以“數智海絲 共迎未來——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爲主題的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數字絲路發展論壇在福建泉州召開。論壇圍繞“‘一帶一路’數字貿易開放合作”“人工智能賦能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國際運輸數智化轉型與可持續發展”三個議題展開交流討論,着力促進國際數字貿易蓬勃、健康、有序發展。

應當看到,追求數字技術的發展並非脫實向虛,而是通過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推動數實融合,更好地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在中國積極參與和推動下,“數字絲綢之路”建設碩果累累。截至2022年底,中國已與17個國家簽署“數字絲綢之路”合作諒解備忘錄。中國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秉持絲路精神,加強數字化發展戰略對接,推進各領域交流,數字絲路合作成爲踐行全球發展倡議、推進“一帶一路”合作的新亮點。

“一帶一路”數字貿易開放合作,也就是數字貿易領域聚焦全球價值鏈、產業鏈與供應鏈韌性,促進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智能化及跨境電商發展。以“絲路電商”爲例,發展“絲路電商”的意義在於以數字貿易爲紐帶,提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效率,實現互聯互通的全面升級。這既能創造新的商業模式,也可以突破傳統貿易的瓶頸,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與市場準入門檻。

比如,部分非洲國家藉助中國的電商平臺推銷當地特色產品,咖啡、茶葉、手工藝品等進入國際市場,迅速獲得全球消費者青睞,這不僅顯著提高了企業和農戶的經濟收益,而且增強了地區整體經濟活力。數據顯示,我國的“絲路電商”夥伴國已增加到36個。未來,隨着更多國家和地區深入參與,“絲路電商”在促進全球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方面還將發揮更爲突出的作用。

當然,“數字絲綢之路”建設也面臨不少挑戰。一方面,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大多數經濟欠發達,通信基站等基礎設施建設起步較晚,民衆互聯網使用率不高,全球數字化大潮中的“數字孤島”現象仍然突出。另一方面,標準規則“軟聯通”仍需加強。比如,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於數字領域國際標準和規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全球尚未形成統一的國際數字治理規則框架。爲響應本次論壇主題,世界互聯網大會智庫合作計劃4家智庫單位在論壇上發佈了五項新成果,內容涵蓋人工智能助力數字絲綢之路發展、數字經濟國際合作以及數字經濟反壟斷等方面,這將有助於進一步推動“數字絲綢之路”互聯互通。

本次論壇不僅是共商數字絲路發展的國際平臺,也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鑑、生動講述中國故事的寶貴契機。承載各方期待,以論壇的舉辦爲新起點,絲綢之路與數字浪潮,將會碰撞出無限可能。(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子房先生)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爲@)。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啓事。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