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張建宇:中企綠色絲綢之路合規探索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楊娜娜 上海報道

8月16日,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指導,21世紀經濟報道聯合東方證券主辦、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戰略支持的第三屆21世紀“活力·ESG”創新論壇在上海隆重舉辦。

當前,加速融入全球價值鏈的中國企業,正將ESG合規視爲“走出去”的核心競爭力。尤其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如何通過綠色實踐提升國際治理話語權成爲關鍵課題。

爲此,“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首席發展總監張建宇,在本次論壇中發表了題爲《“一帶一路”綠色發展與全球ESG治理:中企合規實踐與探索》的主旨演講。他指出,面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挑戰,綠色“一帶一路”倡議因其綠色低碳理念與共建國家可持續發展需求的高度契合,已被國際社會認可爲推動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要解決方案之一。

綠色絲綢之路以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理念爲指導,堅持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原則,着力提升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以下簡稱“五通”)的綠色化水平。張建宇深刻闡釋了綠色絲綢之路的三大戰略定位,並強調,中國作爲綠色“一帶一路”的核心推動國,中資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既要勇於承擔責任,更應抓住機遇,將綠色“一帶一路”建設與企業自身經濟發展緊密結合。

“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首席發展總監張建宇,在第三屆21世紀“活力·ESG”創新論壇中發表主旨演講。

張建宇指出,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當前面臨嚴峻的生態挑戰。

一是生態脆弱性高。“一帶一路”陸上經濟走廊與生物多樣性重要區域高度重疊(涉及14個熱點區),存在800多種外來陸生生物入侵風險。據中國科技部和國家遙感中心發佈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顯示,“一帶一路”區域裸地及人工活動強度較大的面積明顯高於全球平均水平,而森林、草地等自然植被比例則顯著偏低。隨着全球變暖加劇,共建國家面臨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也將增加。

二是治理動力不足。“沿線多爲發展中國家,普遍依賴資源消耗型增長模式,綠色發展理念薄弱。另外,新冠疫情和地緣衝突衝擊經濟,使得各國不得不高度重視經濟增長。加之缺乏綠色低碳復甦方案,進一步削弱環境治理動力。”

爲了應對挑戰,中國也在不斷強化生態安全的要求。 中國政府後續發佈了《對外投資合作建設項目生態環境保護指南》,不僅對項目全週期(前期、施工、運行、退役)設定了嚴格環保要求,還設置了雙重合規要求,要求企業不僅要滿足東道國的環保要求,更要滿足中國的環保法規。若中國標準缺失,則企業須採用全球最嚴格、最先進的環保要求。

企業項目各個流程也需要全面融入高標準要求。“以前只需要對相關環保環節進行備案,現在要求境外項目的設計、施工、運營等各環節,都要將環保要求納入其中。”張建宇舉例,包括蒙內鐵路建設、加納特碼新集裝箱碼頭工程、埃及AMUNET 500MW風電建設等在內的多箇中國海外項目,在踐行基本環保要求的基礎上,還大力推動了當地生態改善。

張建宇提示,在一些生態脆弱地區,當地因環保意識較強且基礎設施薄弱,可能執行超常嚴格的環保政策(基於生物多樣性保護及防災需求),中資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也要特別注意。

張建宇還指出,在推動“五通”發展的過程中,共建國家的綠色發展催生了對綠色金融的巨大需求。以氣候變化爲例,多項基於《巴黎協定》減排目標以及重點行業的測算均表明,全球每年的資金需求高達數千億至萬億美元級別。

而中資企業在其中發揮的作用日益凸顯,未來也將面臨更爲廣闊的機遇。比如在推動資金融通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向清潔能源等綠色領域的投資傾斜。

據中金研究院2021年的研究顯示,通過對117個共建國家樣本進行估算,預計2021-2030年間綠色投資需求將達到3.6萬億美元。其中,氣候減緩需求超2.5萬億美元,可再生能源領域達1.6萬億美元,而這也將爲中資企業創造巨大的新機會。

談及具體的實踐探索,在2023年的第三屆高峰論壇綠色發展高級別論壇上,張建宇所在的“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聯合中外合作伙伴共同啓動了GIFP(綠色發展投融資合作伙伴關係),旨在推動綠色“一帶一路”投融資生態圈建設,建立開放、包容的國際合作網絡,助力中企“走出去”並推廣中國綠色模式。

在張建宇看來,中國爲全球氣候治理奠定了堅實基礎,中資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可以爲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案貢獻獨特的中國智慧。

國際能源署報告顯示,中國可持續能源利用規模穩居世界第一,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場和設備製造國。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預計將在2021-2026年期間增長近800萬千瓦,佔全球可再生能源產能增量的43%,繼續引領全球能源市場。

而中國的光伏產業爲全球市場供應了超過70%的組件。特別是自2017年以來,中國對“一帶一路”可再生能源投資趨勢逐漸加大,清潔能源項目數量、規模明顯增長,在光伏、風電、水電、熱能等領域已與100多個國家開展合作。

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南南合作”上,中國政府也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立足發展中國家切實需求,爲相關國家持續提供應對氣候變化的幫助。

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以來,中國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並動員氣候變化相關資金超過1770億元人民幣,並與超42個發展中國家簽署了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諒解備忘錄,合作共建低碳示範區。此外還實施了近百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在華舉辦多場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的培訓班,爲超過12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氣候變化領域的官員和技術人員。

在國家政策推動下,綠色絲綢之路建設也爲很多中資企業創造了更多潛在的發展機遇。

張建宇特別提到,中國已經擁有全球最大的碳市場,在綠色絲綢之路建設過程中,我們將擁有最強的潛在定價權。加上強大的科技和製造業基礎,以及先進的政策和金融工具,中資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在推動全球綠色發展中讓自己受益,還要帶着讓國家、讓全球可持續發展進程也受益的目標。

對“走出去”的企業,張建宇建議,在踐行ESG的過程中,一要高度重視政策合規,以國企爲代表的企業,不僅要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當地民生,還要改善當地環境質量和生物多樣性建設。

二是積極輸出先進經驗。在推進“五通”的過程中,企業要積極傳播中國近十年積累的綠色能力、綠色基建、綠色能源與綠色金融經驗。

他認爲,綠色“一帶一路”正日益成爲全球落實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航道。無論身處國內還是海外,當中資企業將ESG理念內化爲自覺行動與創新動力,這些點滴努力必將匯成涓涓清流,最終融爲助推全球可持續發展願景的澎湃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