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敏:中國光學突圍歷程照見芯片前路

來源:環球時報

近期,美國在對華芯片政策上呈現多變態勢。先是4月,美國政府禁止英偉達向中國市場銷售H20芯片。5月,美國商務部廢除拜登政府制定的“AI擴散框架”,同時發佈了3個AI芯片出口管制合規指引。到了7月15日,英偉達總裁黃仁勳訪華時宣佈,H20芯片對華出口獲批准。

這一看似矛盾的舉措,實則源於中國科技突破導致美國重新權衡利弊。在華盛頓看來,中國企業已推出性能接近的芯片,若持續禁售H20,美企將喪失中國市場,還可能加速中國擺脫對美依賴。此番放開英偉達對華H20芯片禁令,則是美國試圖從供應鏈源頭到行業標準規則上幫助美國產品搶佔國際市場,同時全面限制和延緩中國國產芯片的市場推廣與運用。對於英偉達這家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來說,中國市場不僅僅是數十億美元的銷售額,更爲至關重要的是,“倘若美國公司不在中國市場參與競爭,那麼中國技術將傳遍世界”。

然而,中國科技自立自強的步伐不會停止。回顧中國光學儀器製造領域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窮二白到如今的輝煌成就,我們能從中探尋到中國科技在面對外部封鎖時突圍的力量,也能借此更清晰洞察當下芯片領域的風雲變幻。

芯片領域博弈的基本邏輯和發展脈絡與光學儀器製造領域幾乎完全相同。3年前,美對華芯片戰剛打響時,筆者曾赴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長春光機所)進行調研。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在光學儀器製造領域幾乎一片空白,沒有光學玻璃,更談不上製造光學儀器,甚至連維修工具都依賴從西方進口。彼時,美國等西方國家不僅對關鍵光學技術與設備開出天價,很多核心產品更是不賣給中國。

這樣的困境並未阻擋中國科研人員奮進的腳步。1953年,我們的科研人員白手起家,親手建起玻璃熔制廠房,年底即研製出我國第一爐光學玻璃,爲中國光學儀器製造業打下基礎。1958年,在國內率先研製出電子顯微鏡、高溫金相顯微鏡、多倍投影儀等8種有代表性的精密儀器(統稱“八大件”)及一系列新品種光學玻璃。1961年,中國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誕生,僅比美國物理學家西奧多·梅曼研製出世界首臺激光器的時間晚10個月。

短短10年時間,長春光機所的科學家和無數科研人員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拼搏精神,徹底改變了我國光學儀器製造領域一窮二白的面貌,在震驚世界光學界的同時,把西方國家原本高價壟斷的光學儀器價格大幅拉低。在長春光機所工作近60年、如今已經85歲高齡的王家騏院士的介紹最讓人淚目。他曾主持研製海上型號的潛地彈道導彈光電瞄準儀,作爲中國科學院的唯一代表上潛艇參加海上試驗那一天,王家騏院士特意穿上了一套最好的毛料中山裝。別人問他,爲什麼要穿得這麼正式?王院士回答說:“一旦出了事,要是被外國人打撈起來,從服裝就能看出是中國人。讓他們看看中國科研人員爲科學獻身的樣子,看到中國科技自強的志氣!”

中國的科學家們正是這樣以行動詮釋着勇於創新、堅持創新的信念,用不懈努力探尋科技發展的前沿。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是,直徑兩米的巡天空間望遠鏡預計明後年將發射升空,在同等深度和精度的基礎上,它的廣度是哈勃望遠鏡的300倍以上。屆時,中國在天文物理方面也會擁有自己尖端的“家把什”。

光學儀器製造領域的發展歷程可以印證芯片領域的態勢變化,有專家稱此爲“邊際管制效應”。也就是說,一旦中國有了性能接近的產品和技術,良率和產能快速提升,甚至性價比快要趕超美國同類產品時,美國的相關管制就會放鬆,以擠壓中國的競品市場,同時防止中國擺脫對美技術依賴和中國產品在全球供應鏈市場上的拓展延伸。總之,不賣給中國芯片等產品時,華盛頓強調的是所謂國家安全和價值觀,賣的時候又緊盯市場和利潤,一切皆是考慮美國利益優先。現在華爲和寒武紀等公司已經有了性能接近的芯片,仍在努力滿足國內需求,但中國科技產品“出海”是遲早且必需的。英偉達H20芯片放開對華銷售是好事,有利於中國企業統籌利用內外資源,雙方各取所需,也實現互利共贏。

當然,這並不意味着中國就會放慢科技發展的腳步,中國的發展始終建立在自身實力的基點上。從光學儀器製造到載人航天、量子通信、北斗導航,等等,大量的事實證明,美對華芯片領域的限制打壓同樣阻擋不了中國科技的發展,相反只會增強中國自立自強、科技創新的決心和能力。中國科技的未來必定是星辰大海。(作者是國際關係學院法學院院長、國際關係學院知識產權與科技安全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