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賭外賣,京東2025Q2收入超預期,淨利潤跌超50%
文|張小
編輯|萌萌
北京時間8月14日晚美股盤前,$京東(JD.US) 公佈了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先看下核心的幾個數據:
1 、營收3567億元,同比增長22.4%,超過市場預期的3354.5億元;這是京東近三年來收入增速的新紀錄;
2 、分類來看,核心業務中京東零售收入爲3101億元,同比增長20.6%,經營利潤率4.5%,創歷史新高。外賣等新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99%。
3 、關鍵信息爲,淨利潤下降較多,Q2 淨利潤爲62億元,同比下降51%,Non-GAAP淨利潤74億元,同比下降49%。
具體拆解來看,值得關注的有幾個方面:
第一,收入超預期,但利潤腰斬
國補爲京東帶來了“精準輸血”效應,2025年第二季度電子及家電收入1789.82億元人民幣,日百收入 1034.32億元。政策刺激下,用戶活躍度顯著提升:季度活躍用戶數與購買頻次均實現超40%的同比增長,創下連續7個季度雙位數增長的紀錄。
但在淨利潤方面,同比下滑51%至62億元。根據京東Q2的商業動作分析,利潤塌陷的主因是外賣業務的大量投入。
根據財報顯示,第二季度新業務(根據新業務合併口徑,包含外賣/產發/京喜/海外等)淨收入爲138.52億元,同比2024Q2增長198.8%;經營利潤率下跌106.7%;當季經營虧損147.77億元人民幣。
京東在財報中特地指出,管理層強調,外賣與零售/履約/供給側深度協同,並非孤立業務。
將新業務部分進一步拆分後分析,去年新業務收入爲46億元,業務範圍主要包括達達、京東產發、京喜及海外業務。
經過今年的整合,新業務的範圍加入了外賣。按照去年同期不含外賣的46億元收入測算,那麼2025Q2的外賣收入爲90億元左右。
從虧損來看,新業務虧損147.77億元。按照去年同期不含外賣的新業務虧損爲7億元測算,那麼2025Q2的外賣虧損達到了140億元。
根據野村、高盛等機構預測,2025Q2京東外賣的虧損約爲100億元。從分析看,虧損遠超市場預期。
第二,增長來自於國補的狂歡與外賣的豪賭
京東Q2:增長的核心驅動力來自於國補政策拉動,在3C家電方面的收入增長23.4%,日百品類增速16.4%,其中商超連續6季度雙位數增長。Q2的增長也帶動了2025年上半年(1-6月)電子及家電收入的整體增長,爲3232.77億元,同比增長20.5%。
但是,這也爲後續的增長帶來一定風險,一旦補貼退坡,增速可能會腰斬。
財報提到,外賣給京東零售的業務帶來的協同效應開始逐步顯現,並強調“達成初期戰略目標”。
在大量的投入之下,京東外賣日單量突破2500萬。瑞銀研報指出,外賣業務推動京東APP的MAU(月活躍用戶)佔流量26.6% ,用戶月均使用次數提升51.1%,側面印證了導流效果。
但同時,京東也付出了高昂的財務成本,騎手保障方面,行業首創的15萬全職騎手五險一金,以及兼職人員意外險和醫療險的覆蓋提升了額外的支出;持續的補貼大戰,也拉高了財務成本。
近期,京東CEO 許冉在接受採訪時也提出,當前外賣市場的“0元購”等補貼行爲本質是無創新、無增量的惡性競爭,僅以打壓對手爲目的,導致商家成本激增、騎手過勞、消費者短期獲益但長期體驗受損的多輸局面。她強調此類行爲違反修訂後的《反不正當競爭法》,擾亂市場秩序。
第三,自由現金流同比銳減,物流、 AI 、國際化等資金投入提升
財報顯示,京東的自由現金流同比銳減56%至220億,而同期現金流爲496億,過去12個月自由現金流同比減少82%至101億元,顯然,京東的資金鍊在持續承壓。
除了上述提到的外賣業務,京東的物流成本也在不斷攀升,業務擴張導致人力成本提高,加重了財務負擔。此外,京東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方面投入逐年增加,但這些高額研發成本需要更長時間才能體現經濟回報,短期內給公司帶來財務壓力。
在國際化方面,京東也在加強戰略投入。根據京東集團7月31日在港交所發佈的公告顯示,其正在推進Ceconomy的收購。Ceconomy是歐洲知名電子零售商MediaMarkt和Saturn的母公司,開出的價碼是每股4.60歐元現金,整個交易的估值算下來大概是22億歐元,換算成人民幣約185億元。這種大規模海外併購需要大量現金支出,而且,整合歐洲1000家門店和5萬名員工也面臨挑戰。
整體來看,京東2025年Q2財報呈現出鮮明的 “高增長與高投入並行” 現狀。
對京東而言,如何在持續加碼外賣等戰略新業務以搶佔市場先機的同時,有效控制成本,特別是補貼成本,用外賣高頻流量激活低頻零售,構建“即時需求到電商復購”的閉環,將是下一階段的核心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