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話政府 半導體協會不要跳電
臺灣半導體協會23日舉行2025年會,鈺創董事長盧超羣表示自己是樂觀派,看好AI驅動全球半導體業產值在2030年達到1兆美元。(柳名耕攝)
臺灣半導體協會(TSIA)23日舉行2025年會,以強化臺灣半導體產業韌性爲主題,臺積電資深副總、現任理事長侯永清指出,臺灣半導體產值今年底將達6.5兆臺幣,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能做的是持續把產品做強、做大,纔有更多的話語權;鈺創董事長盧超羣則看好2030年,全球半導體產值將達到1兆美元。
雖然協會看半導體產值展望佳,但瓶頸在於不排碳的電力。侯永清表示,協會對電力需求有3方向,首先是將會員公司未來10年的電力需求向政府提出,其次因爲碳排是重要全球化議題,綠電供應量必須足夠,最後則是電力穩定性,即使電力充足,還要確保不會跳電,因爲短時間斷電對於製造業的影響非常大,也希望供電的條件能滿足業界需求。
擔任主題演講者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呼應,臺灣面臨能源、產業等多重挑戰,目前再生能源的佔比低,應該要採取核綠共存的能源政策,以確保供電。
對於半導體業的發展方向,侯永清表示,應加大、加快對新技術的研發,尤其在先進製程、先進封裝、異質整合、新材料採用以及AI晶片的研發改良,強調只要把技術做的更尖端,處於技術的制高點,臺灣纔會有更多的機會。
同時半導體的生態系也要更大,到去年底爲止已經有超過40個海外合作伙伴在臺灣設點,持續合作有助臺灣未來的發展。
對於AI泡沫化疑慮,盧超羣強調自己是樂觀派,認爲到2030年將驅動半導體業產值到1兆美元,中間或許有震盪但不大,到2040年更上看2兆美元。
至於產業持續外移會不會掏空臺灣,針對此問題,盧超羣認爲,產業的本體就在臺灣,半導體業歷經30多年,組織結構非常強,但前提是要有水電以及人才,雖然產業赴美有美國的要求,但人長大就應該拓展到歐美日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