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厭食怎麼破?中醫專家來支招

“孩子吃飯總挑食,威逼利誘都沒用怎麼辦?” “寶寶吃飯磨磨蹭蹭,含飯不咽是脾胃不好嗎?” “長期厭食會影響生長髮育,中醫能調理嗎?” ……

兒童厭食是令家長頭痛的話題,厭食表現爲長期食慾減退、拒食或食量顯著減少,嚴重者可導致營養不良、發育遲緩。長沙市第三醫院(湖南大學附屬長沙醫院)康復醫學科專家解析中醫防治兒童厭食的核心策略,幫助家長科學應對孩子的“吃飯難題”。

據介紹,厭食,中醫稱之爲“不思食”“不飢不納”,或“惡食”,其核心病機是“脾胃失健,納化失和”,關鍵病位在脾胃。

脾胃爲後天之本,負責消化吸收水谷精微,是生長髮育的基礎。小兒脾胃功能尚未健全,消化酶分泌不足,胃腸蠕動功能較弱;同時由於生長髮育迅速,對營養物質需求高,脾胃負擔重,易因“供不應求”出現功能失調。若餵養不當,如強迫進食、過食生冷油膩、飲食過雜,易導致脾胃運化失常,出現“受納腐熟失職”,出現厭食、拒食、腹脹、便溏等症。

中醫認爲,小兒厭食的病因主要與以下方面有關。

餵養不當:家長過度餵養(如強迫進食、過早添加輔食)、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油膩、零食),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受損,出現“乳食積滯”。

素體脾胃虛弱:先天稟賦不足(早產兒、過敏體質)或病後失調(反覆感冒、腹瀉),導致脾胃氣虛或陰虛,而運化失職。

情志失調:家長強迫進食、過度關注飲食,導致兒童產生逆反心理,易引發“神經性厭食”,常表現爲拒食、噯氣、情緒煩躁等,而中醫稱之爲“肝鬱乘脾”。

小兒厭食核心症狀爲長期進食興趣低,食量減少至同齡1/3以下,強迫進食易嘔吐;可伴隨脘腹脹滿、體質量增長停滯、面色萎黃或蒼白、大便不調(或乾結如羊屎,或溏泄夾未消化物)等症狀。

日常生活中,家長可通過觀察以下方面,以早期發現孩子的厭食傾向、及時干預。

食慾變化:對喜愛的食物失去興趣,拒絕主食,只吃零食或水果;

進食習慣:含飯不咽(超過30分鐘/餐),頻繁吐舌、舔脣,或吃飯時玩耍拖延;

消化表現:腹脹、口臭、大便酸臭或乾燥,甚至出現嘔吐、腹痛;

體態面色:體重不增或下降,面色萎黃,頭髮枯黃稀疏,腹部膨隆;

睡眠異常:入睡困難、輾轉反側,夜間磨牙、踢被,或晨起口氣重。

如何通過科學餵養以改善小兒厭食?飲食是調理核心,需做到“三定三忌”。

定時:固定進餐間隔時間(3~4小時/餐),培養規律的胃腸蠕動節律;

定量:避免過飽或強迫進食,按年齡調整食量(如幼兒每餐半碗米飯+適量蔬菜);

定溫:食物宜溫涼適中,避免生冷(如冰飲、刺身)損傷脾陽,或過燙刺激胃腸。

忌零食:餐前1小時禁食糖果、餅乾,減少胃腸負擔;

忌油膩:少油炸、甜膩食品(如炸雞、巧克力),以免壅塞脾胃;

忌強迫:避免追喂、訓斥,營造愉快進餐氛圍(情緒緊張易致“肝鬱乘脾”,加重厭食)。

目前,中醫治療兒童厭食遵循“辨證施治,內外合治”的總體原則,以“運脾開胃”爲基本治法。主要包括內調和外治。

內調法:根據小兒的具體症狀、體徵,結合舌象、脈象、體質,四診合參,進行辨證施治、辨證處方。

外治法:小兒推拿、穴位貼敷、鍼灸等,通過刺激經絡穴位調節脾胃功能,尤其適合抗拒服藥的兒童。

其中,小兒推拿因其簡、便、廉、效,廣受家長們的青睞。

專家提醒,兒童厭食是脾胃功能失調的“警示信號”,中醫通過“辨證分型-內外合治-飲食調護”的立體化方案,從根源改善脾胃運化能力。同時家長需耐心觀察孩子的飲食、排便、情緒變化,避免焦慮強迫,更不宜盲目進補,配合專業中醫師制定個性化方案。記住:“三分治,七分養”,讓孩子吃得香、消化好,才能爲健康成長築牢根基。

瀟湘晨報記者梅玫 通訊員袁高明 尹鴻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