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忍讓者遭霸凌、鬧事者獲賠償:家長正在被教育制度毒打

近日,班主任王老師發了一篇博文,講述了學生被欺凌,家長不同的選擇帶來的不同後果,引發無數網友圍觀吐槽。

班上學生小李同學,打了身材高大的小張同學。王老師通知雙方家長見面,通報了學校定性爲校園欺凌之後,王老師詢問雙方家長:這件事你們看怎麼處理?

沒想到小李同學家長態度很囂張,將幾百元到醫藥費單子扔到桌上,說:學生打架算什麼?今天我打了你,明天你打了我,我們小時候不都是這樣嗎?還巴拉巴拉一通輸出,王老師生氣了:那好,小張爸爸,報警吧,讓派出所處理?小張同學家長猶豫了一下,說:不報警了,都是孩子,以後改了就行。王老師只得作罷。後來,小張同學依然被小李同學欺負。

過了幾天,小張同學被4名高年級學生打了,小張家長馬上報警,然後讓孩子住院不出來了。他們也不搭理主動去醫院看望的高年級家長,天天給教育局打電話告學校,家裡還有人去教育局哭鬧。結果不出一週,派出所把問題解決了,他們收到一萬元的賠償。

孩子被打,兩種家長態度,照出教育生態的荒誕。選擇原諒的家長相信“退一步海闊天空”,卻不知施暴者正在測試“作惡成本”。就像網友“青水蜜”女兒的經歷:被後座男生揪頭髮、夾文具,女兒摔了對方文具盒,換來的卻是更激烈的報復。直到全班男生集體聲援,霸凌者才收斂爪牙。這讓人想起評論區那句黑色預言:“流氓橫行,無賴當道,老實人永遠在吃虧。”

另一類家長則把“鬧”字訣練得爐火純青。他們深諳“大鬧大解決”的生存法則,住院、告狀、索賠三件套玩得行雲流水。當四個高年級學生被派出所帶走,萬元賠償金到賬,這種“戰果”像病毒式傳播的生存指南,在家長羣引發效仿潮。可“雷電山884886”的評論如一盆冷水:“四萬塊買了孩子的一生,這買賣划算嗎?”

制度漏洞在霸凌事件中暴露無遺。《未成年人保護法》本該是孩子的護身符,卻在現實中淪爲“免罪金牌”。在校園,一個殘酷現實就是:在證據難留、定性模糊的校園欺凌中,會哭的家長往往能搶佔道德高地,會鑽制度的空子,通過舉報來促使事情儘快解決,而沉默的家長只能吞下苦果。

有沒有解決的辦法?

有很多網友講了自己的經歷。一位家長讓經常受欺負的孩子學1個學期的跆拳道,打趴下霸凌者,後來沒有人再敢欺負;還有家長給孩子站臺,旁觀自己孩子猛揍霸凌者……這些以暴制暴的嘗試飽受爭議,但更多理性的案例也浮出水面:“三次警告無效就動手”教會孩子劃清底線,“反霸凌互助聯盟”讓家長從單打獨鬥變爲羣體作戰,給霸凌者家長施加壓力。還有學校建立模擬法庭,用角色扮演來理解法律——這或許比拳頭更能築起防護牆。

教育的終極命題,終究要回到“培養怎樣的孩子”這個原點。我們既不能陷入“以暴制暴”的惡性循環,也不能沉溺於“歲月靜好”的虛假安慰。在制度完善之前,教會孩子既有不傷人的教養,也有不被傷的氣場,纔是最現實的生存法則。

看着班級羣裡此起彼伏的霸凌事件,每個家長都在做選擇題:是教孩子當沉默的羔羊,還是訓練成帶刺的玫瑰?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至少我們該明白:當退讓換不來和平,忍讓抵不過哭鬧,是時候撕開“息事寧人”的遮羞布,爲孩子們爭取真正安全的成長空間了。

你是怎樣教孩子對抗校園霸凌的,期待評論區留下你的高見。

(圖源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