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賴清德上臺和大罷免對島內及兩岸關係的影響(朱志羣)

賴清德的執政可以用「雙獨」來概括:臺獨與獨裁。他在臺獨的路上比他的任何前任都走得更遠。他多次聲稱兩岸互不隸屬,臺灣是個主權獨立國家,並指中國大陸是境外敵對勢力。(資料照/黃世麒攝)

一、賴清德加快「抗中保臺」的步伐,臺灣社會更加分裂

賴清德的執政可以用「雙獨」來概括:臺獨與獨裁。他在臺獨的路上比他的任何前任都走得更遠。他多次聲稱兩岸互不隸屬,臺灣是個主權獨立國家,並指中國大陸是境外敵對勢力。

民進黨政府打擊異己,抹紅對方常用的標籤是:舔共、賣臺、中共同路人。賴政府把支援兩岸和平與交流的人統統稱爲「中共同路人」,賴更是將反對他的臺灣民衆稱爲「雜質」,欲除之而後快。對反對黨包括柯文哲心狠手辣。批評人士擔心國內已出現綠色法西斯。

賴清德沒有政績,卻大力支持所謂公民團體搞大罷免。執政黨去罷免通過選舉產生的反對黨國會議員,成爲民主社會的笑柄。7月26日第一輪大罷免徹底失敗後,連民進黨內有識之士也提出不應再搞下去了,但是賴清德仍剛愎自用,動員民進黨將大罷免繼續下去。

賴清德結合大罷免推出的「國家團結十講」(在一片批評聲中到8月初爲止只講了四講)曝露其真正目的不是團結而是鬥爭,是讓臺灣社會更分裂,讓不同意見的人彼此對立更激化。

賴政府繼續限制兩岸交流,製造寒蟬效應。兩岸交流、旅遊、學生就讀人數等大幅倒退和下降。賴政府歧視打壓陸配,甚至有陸配因言獲罪被驅離臺灣。

賴政府將「海峽論壇」定位爲「統戰平臺」,對地方首長出席的態度由「不樂見」變成「不建議」,導致今年海峽論壇沒有臺灣地方首長出席。原訂7月26日舉行的「金廈泳渡~全球華人接力公開賽」,今年輪到廈門主辦,金門協辦。賴當局以「具有統戰色彩」爲由,迫使金門縣政府停辦。

民進黨轟轟烈烈搞的大罷免已造成臺灣社會大分裂。2025年6月11日,臺灣前立委鄭麗文、郭正亮、中研院院士陳培哲、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網紅「館長」陳之漢、臺北第一女中教師區桂芝等人成立「黨外在野大聯盟」,反對民進黨和大罷免。

民進黨的作爲也引起內部反彈。例如,80多歲的民進黨創黨元老許國泰7月7日晚間到桃園爲藍委牛煦庭抗罷站臺助講時表示,他已經很久沒有幫人站臺,這次願意站出來就是實在看不下去民進黨的所作所爲。另一位民進黨元老楊祖珺(林正杰的前妻)也說在臺灣不能稱自己是中國人,荒謬至極。

在民進黨一片「反中抗中」聲浪中,網紅陳之漢和鍾明軒等勇敢西進,去大陸游覽。他們不僅本身改變了對大陸和大陸人的看法而且將視頻推給公衆,並鼓勵臺灣人,特別是民進黨的側翼「青鳥」「黑熊」等去大陸親身體驗大陸的進步。誠然,一般臺灣年輕人的政治認同,估計短期內很難改變。因爲他們在民進黨執政下接受的教育就是兩岸一邊一國,互不隸屬,臺灣人不是中國人等。

二、大陸升高對賴的批判,官方交流無望

與此同時,大陸升高了對賴的批評。例如,在賴發表「團結十講」第一講後,《人民日報》6月24日發表署名「鍾一平」的評論,指出這是一篇赤裸裸煽動兩岸對立對抗的「臺獨」宣言,顯示賴的無知與瘋狂。文章批評「賴清德篡改歷史、歪曲事實,必將自取滅亡」,並稱他爲「麻煩製造者」,「危險製造者」,「戰爭製造者」。

又例如,國臺辦發言人陳斌華在7月16日迴應「團結十講」第四講時指出:賴清德的講話再次暴露其妄圖「倚外謀獨」,「以武謀獨」的險惡用心。其悖逆島內民衆渴望和平發展的主流民意,罔顧臺灣同胞生命安全和利益福祉,蓄意挑起兩岸對立對抗、破壞臺海和平穩定,在「賣臺」「毀臺」的邪路上一條道走到黑,是不折不扣的「和平破壞者」、徹頭徹尾的「戰爭販賣者」、名副其實的「麻煩製造者」。

北京對賴批評用語之重顯示大陸對賴已徹底失望,雙方官方接觸無望。鑑於民進黨政府唯「美」首是瞻,北京繼續尋求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再保證。

美對賴一門心思反中抗中也有所警惕,時而會敲打一下賴。2025年5/20賴就職一週年演講,沒有主動提及兩岸關係。後來賴又提出「公司併購論」,似乎要爲兩岸關係解套。賴原計劃8月初過境美國去中南美州訪問,也被美國拒絕。8月初美國公佈的對臺關稅爲20%,超過對日韓的15%,繼續逼迫臺灣讓步和對美投資。

6月5日中美兩國領導人通話。習近平指出,校正中美關係這艘大船的航向,需要我們把好舵、定好向,尤其是排除各種干擾甚至破壞。習強調,美國應當慎重處理臺灣問題,避免極少數「臺獨」分裂分子把中美兩國拖入衝突對抗的危險境地。

川普表示十分尊重習主席,美中關係十分重要。美中合作可以做成很多好事。美方將繼續奉行一箇中國政策。川普期盼今年下半年與習近平的會面,甚至訪華。預計中方將要求美方在臺灣問題上將其政策說的更清楚,與中方相向而行。

三、美西方和臺灣利用話語權,試圖改變兩岸關係的性質

西方政府和媒體往往將臺海緊張局勢怪罪於大陸,認爲解放軍咄咄逼人,武力威脅臺灣。他們也將兩岸之爭簡化爲「民主與專制」之爭,在這種語境下,大陸的表述很難打動外人,更難以得到外界的支援。兩岸關係如何表述,有關表述如何被外界特別是西方大衆所接受,對大陸是很大挑戰。

「兩岸關係是由於中國內戰沒有結束造成的」這種表述已經顯得有些過時。西方政客媒體甚至學者也推波助瀾,有關兩岸關係的描述往往是以制式、固定的不利於大陸的方式來表述:

例如,中國在1949年後沒有統治過臺灣,但中國宣稱(claim)對臺灣擁有主權,想要統一,甚至不惜使用武力。英文裡「claim」表達的是有爭議的東西,意味着臺灣可能不屬於中國。

又如,臺灣是個民主社會/國家,而中國是個專制/獨裁國家,中國常年對臺灣進行軍事威脅,經濟脅迫,造成地區不穩定。西方媒體和學者也普遍用「invasion」(侵略)來描述大陸將武力統一臺灣。這些表述大陸方面肯定反對,但一般國外民衆很容易接受。

大陸的一些表述,例如「血濃與水」,「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是一家人」,「臺獨意味着戰爭」,「對臺獨絕不手軟,誰膽敢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必將粉身碎骨、自取滅亡」等等,從大陸角度看,這些內部講都對。但在中國以外,真正認同的不多。而且有些表述(如「粉身碎骨」)也不利於中國的國際形象。

反而臺灣的一些說法更容易被人接受:「我們致力於維持現狀,兩岸和平,及印太安全」,「我們願意在對等與尊嚴的基礎上對話。我們珍惜得來不易的民主」這些表述可以迷惑西方媒體和大衆。

最近美國一些學者和官員在聯合國2758號決議上做文章,大陸對此的反擊力度不夠。當時的時空背景,2758號決議里根本無需提到臺灣。在這個問題上做文章是別有用心的。

四、大陸的困境與應對

兩岸僵局如何突破是很大一個挑戰。等着民進黨下臺是不現實不明智的。民進黨善於選舉,而在野黨往往不團結,所以民進黨繼續執政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大陸對臺立場是一致的:不承認體現一中的「92共識」就不可能對話。但在臺灣,除了極少數藍營人士還提「92共識」,其實很多民衆不知道它爲何物。民進黨與臺獨媒體早已將其污名化。臺灣人也普遍不支援「一國兩制」。

現在談也不是,不談也不是。談的話,豈不是放棄了一中原則?你不跟他談,正中民進黨下懷。兩岸交流越來越少,隔閡越來越大,對民進黨最有利。

民進黨政府現在明確講兩岸是兩國關係。大陸怎麼辦?除了軍演,還能做什麼?臺灣人對軍演已經沒什麼感覺了,你演你的,我馬照跑,舞照跳。軍演是想懲罰臺獨分子,給他們警告,但效果有限,甚至是反效果,傷害到普通民衆,既給民進黨反中抗中的藉口,也不利於中國的國際形象。如何讓民進黨政府感到痛?如何不傷害到臺灣民衆又讓他們有危機感?

大陸2024年5月通過了《關於依法懲治「臺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國臺辦強調,《意見》只針對極少數涉「獨」言行惡劣、謀「獨」活動猖獗的「臺獨」頑固分子,不涉及廣大臺灣同胞。外界有些誤解和疑慮,藍營的一些人也擔心這個打擊面是否太大,如何定義「臺獨分子」?

很多人講時和勢都在大陸一邊。如果指的是軍事和經濟實力,這個沒錯。但在人心這一塊,在心靈契合方面不那麼樂觀。

大陸有沒有新思維,與時俱進,提出一些新方案,採取一些新措施?大陸的舉措往往是從負面角度出發,來懲治對方。有沒有從正面出發的舉措走出困境?例如:

1.美國國會是反中大本營,現在議員和助理都不去大陸了,但他們幾乎每個月去臺灣。大陸方面有沒有跟他們接觸,想盡辦法邀請他們訪問中國大陸?百聞不如一見,訪問過大陸後很多人的觀點會有所改變。

2.大陸在馬英九以後一直反對並阻止臺灣參加世界衛生大會。在世界經歷了新冠疫情後,這種做法在臺灣和海外都是很負面的。大陸方面完全可以主動協助臺灣參與世衛大會,表現出對臺灣同胞的關心,不僅僅是例行公事通報一下資訊而已,或是說臺灣專業人士可以參與技術活動等,然後對外聲稱,大陸已經代表了臺灣。當然,大陸方面要說清楚,這是參加世衛大會,而世衛組織臺灣是不能參加的。

3.民進黨越不想交流,大陸越要加強二軌三軌及多方位民間交流。媒體報導紅綠學者近期在澳門等地有交流,洪奇昌6月也訪京。類似的交流要加強。

4.川普全球徵稅,給中國擴大經濟外交提供了更大空間,也給兩岸經貿合作提供新的契機。要不要取消ECFA懲罰賴政府?我認爲不僅不能取消,還要想方設法擴大兩岸經貿連結,把臺灣的經濟跟大陸緊緊栓在一起,讓它無法脫鉤。

5.與其給非洲留學生提供大量獎學金(非洲留學生問題很多,是另一話題),不如將錢花在臺灣學生身上,把更多臺灣年輕人吸引到大陸學習和工作。

6.中資企業通過第三方或其它適當方式在臺灣大量投資建廠,創造工作機會,促進當地經濟,使得臺灣經濟更加依賴大陸資金和市場。釜底抽薪,讓「反中抗中」沒有市場。

(作者爲美國巴克內爾大學政治學和國際關係學教授)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