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貿港封關倒計時:零關稅商品稅目達74%,人員往來更便利
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張旭 北京報道經過五年的準備後,海南自貿港全島封關將於2025年12月18日正式啓動。
什麼是封關?對企業和人員往來有何影響?封關之後有哪些新的稅收政策?在國新辦7月23日舉行的發佈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海關總署以及海南省有關負責人對此進行了解讀。
談及海南自貿港全島封關運作的意義,海南自由貿易港研究院執行院長郭達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作爲國家重大戰略的海南自由貿易港,有條件在新階段引領我國高水平開放進程和服務高水平區域自由貿易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他強調,封關是實現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由起步階段到實質性運作全面轉型的標誌性工程。“特別是在當前以規則爲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和國際經貿秩序遭遇衝擊、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勢頭增強的背景下,海南自由貿易港啓動封關運作,並分階段、分步驟建立高水平開放形態的自由貿易港政策制度體系,是彰顯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決心的重大舉措。”
封關政策已準備就緒
“封關”是一個海關術語,即海南全島成爲一個“境內關外”區域,海南島內可以享受零關稅等優惠政策。實施以“‘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島內自由”爲基本特徵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制度。
“一線”放開,指將海南自貿港與我國關境外其他國家和地區之間作爲“一線”,實施一系列自由便利進出舉措;“二線”管住,指將海南自貿港與內地之間作爲“二線”,針對“一線”放開的內容實施精準管理;島內自由,指的是在海南自貿港內,各類要素可以相對自由流通。
商務部學術委員會委員白明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很多貨物進入海南享受零關稅待遇,原本只有21%的貨物是零關稅,現在該比例已經超過70%,對於資源配置來說是低成本高效率的。島內自由包括不同主體之間的零關稅待遇,再加上出臺了企業和個人所得稅稅率“雙15%”優惠政策。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也增加了海南的吸引力。
在上述國新辦發佈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昌林指出,封關不是封島,而是進一步擴大開放,封關後海南與國際的聯繫將更加便捷,這對於加快吸引全球優質要素集聚,促進海南自貿港高質量發展,爲全國改革開放探路開路,具有重要意義。全島封關運作是海南自貿港開放發展新階段的開始,也是一項長期持續推進的任務。下一步,將以封關爲契機,積極推動各項政策落地見效,並根據海南發展需要,不斷擴大開放度,持續完善自貿港政策制度體系,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努力打造引領我國新時代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
海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馮飛表示,封關政策已準備就緒,進口徵稅商品目錄禁限清單、加工增值內銷免關稅等政策和配套文件制定完成,軟硬件條件方面已全面完成,封關硬件設施通過國家驗收,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海關智慧監管平臺等信息系統已經建好。
壓力測試演練方面,正壓茬推進,加緊全流程、全要素、全覆蓋、大樣本、實戰化壓力測試,確保既“放得開”也“管得住”。
在白明看來,海南自貿港的封關運作水到渠成。“經過多方多年的努力,海南在貿易投資、資金往來、人員出入和物流運輸的自由化便利化,以及數據的安全有效流動等方面做了充分準備。再加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自由貿易港法》以及新版海南自貿港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的公佈實施,海南自貿港的開放程度更高。”
封關後旅客進出無需額外證件
針對公衆關心的封關之後進出海南島會不會不方便,王昌林作出迴應,“大家到海南島出差、旅行,都和現在一樣,不需要辦理額外的證件。”
按照現階段的封關制度設計,除部分貨物從海南自貿港進入內地需要接受查驗外,大多數貨物以及所有的人員、物品、交通運輸工具等進出海南島,仍按現行規定管理,封關前後沒有變化。大家到海南出差、旅遊等,都和現在一樣,不需要額外辦理證件。
王昌林總結稱:“封關後海南自貿港將繼續保持與內地之間的便捷往來。未來各類主體特別是廣大旅客,進出海南島不僅不會受到影響,還將享受到更好的旅行體驗和更好的服務。”此外,離島免稅購物額度增加至每人每年10萬元,也有望擴大消費。
今年是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擴大開放之年。海南省也將搶抓機遇,加快建設國際旅遊消費中心。
海南省委副書記、省長劉小明介紹,一方面,加快打造獨具影響力的文旅消費新場景。將建設一批國際文旅IP和項目,並且同時推進現有的景區景點煥新升級,爲遊客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旅遊體驗。另一方面,進一步營造安心、放心、開心、舒心的旅遊消費環境。
“零關稅”制度體系將基本確立
“零關稅”是海南自由貿易港政策制度體系的主要特徵之一。
爲穩步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全島封關,財政部統籌考慮自由貿易港建設進度、產業情況以及監管軟硬件條件等因素,牽頭制定了貨物進出“一線”“二線”及在島內流通的稅收政策,以及海南自由貿易港進口徵稅商品目錄,擬於全島封關運作之日起施行,屆時現有進口“零關稅”政策將納入封關後的貨物稅收政策一併實施,海南自由貿易港進口“零關稅”制度體系將基本確立。
郭達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海南自由貿易港政策體系中,“零關稅、低稅率、簡稅制”是核心。自由貿易港的“零關稅”不單是關稅水平的問題,更是自由貿易港製度安排的標誌性特徵,並由此帶動形成“低干預、高效能、絕大多數商品與貨物進出自由便利”的海關監管制度性安排。
封關後,海南自由貿易港通過實施《進口商品徵稅目錄》使得零關稅商品稅目比例從21%提至74%。預計在“十五五”期間,還將進一步優化升級。同時,以“二線管住”確保“一線”高水平開放。例如,海關在“二線”口岸針對“零關稅”貨物、享受加工增值政策的貨物、放寬貿易管理措施(即禁限清單外)的貨物實行管理。
“二線管住”不是管死,而是根據貨物狀態實行分類精準監管,並通過制度性和技術性安排,實現除涉及“零關稅”的三類貨物外,其他貨物和物品與內地聯通度不被降低。
財政部副部長廖岷介紹,封關後,貨物稅收政策將有以下安排:在海南自由貿易港登記註冊的獨立法人企業,還有自由貿易港內符合條件的事業單位及民辦非企業單位,經“一線”進口徵稅商品目錄外的貨物,可免徵進口稅收。“零關稅”貨物及其加工製成品,在島內享惠主體之間可在免進口稅收條件下進行流通。對屬於海南自由貿易港鼓勵類產業的企業生產的貨物,在加工增值達到或者超過30%時,經“二線”進入內地,免徵進口關稅。
廖岷表示,與封關運作前的政策相比,有三個方面的明顯變化:一是“零關稅”商品覆蓋面顯著提高。全島封關運作以後,進口“零關稅”商品將實行負面清單管理,由進口徵稅商品目錄取代此前的“零關稅”商品正面清單。“零關稅”商品範圍將由目前的1900個稅目擴大至約6600個稅目,約佔全部商品稅目的74%,比封關前提高近53個百分點。二是享惠主體範圍也明顯擴大,三是政策的限制條件進一步放寬。這些變化有利於進一步降低市場主體生產成本,也將激發市場活力,大幅提升海南自由貿易港貨物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對於加工增值30%內銷貨物免關稅的政策,郭達認爲這是海南用好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積極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交匯點的關鍵政策。封關後,此項政策在降低享惠門檻、豐富計算公式、拓展計算範圍、實現島內累積等方面實現了升級。這項政策與“零關稅”等相關政策的疊加,將釋放更大政策紅利。
“例如,東盟農產品種植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大成本優勢。依託海南自由貿易港‘零關稅’與‘加工增值貨物內銷免徵關稅政策’疊加優勢,打造面向東盟的農產品保鮮加工儲藏基地。由此,不僅將明顯提升海南熱帶農業資源效益,也將形成自身熱帶農業發展的突出優勢,併爲中央要求的打造全球熱帶農業中心奠定重要基礎。”郭達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