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封關,一場制度型開放的新嘗試
藍慶新 楊鵬輝
“封關不是封島,而是進一步擴大開放。”日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對海南全島封關的表述,成爲不少外媒的頭條標題。今年12月18日,海南將正式啓動全島封關運作,這意味着中國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省級自貿港將完成從“試驗區”到“運行區”的歷史性跨越。
相比2021年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封關模式,此次海南“全域封關”不僅是空間尺度的放大,更是中國對外開放邏輯的系統性升級。
橫琴封關運作,是中國在完善區域一體化機制上的一次探索。通過“分線管理”,“橫琴模式”促進了澳門與橫琴間生產要素流通,同時將澳門自由港政策的“外溢效應”控制在特定區域。這不僅爲“一國兩制”實踐提供了新的制度接口,爲大灣區內部規則銜接提供了測試環境,也爲更大範圍制度創新積累了經驗。當政策的實驗對象從一島、一灣擴展至面積3.39萬平方公里的海南時,對“中國與世界如何有效銜接”的探索也更上了一層樓。
海南封關運作是中國省域級別的對外開放深化實踐。從面積上看,海南是橫琴的320倍;從功能和定位上看,海南被賦予了“國內國際雙循環交匯點”的國家角色。海南封關也將在橫琴模式的基礎上迭代升級:在政策縱深上,橫琴的“零關稅”商品採取“一負三正”清單管理,海南則由進口徵稅商品目錄取代此前的“零關稅”商品正面清單,覆蓋面由21%躍升至74%。在稅制結構上,橫琴仍保留增值稅、消費稅疊加模式,海南則將分步實施零關稅、低稅率、簡稅制的安排。在要素流動上,海南對85國人員實施入境免籤,建設多功能自由貿易賬戶體系,並計劃試點跨境資產管理業務。在產業聯動上,橫琴主要服務澳門當地產業,海南則聚焦旅遊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四大主導產業,面向全球市場補鏈延鏈。
回望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1978年至2001年中國以關稅減讓促進了商品的全球自由流動;2001年至2020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及設立自貿試驗區,開放的重點轉向了規則層面的接軌與融合;2020年至今,以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爲起點,中國對外開放更加註重製度的集成與創新。海南封關,標誌着中國探索“制度型開放”邁出重要一步。一是爲全國提供“全域封關”的實踐模板。要實現封關,海南必須同時解決“一線徹底放開”與“二線精準管住”的張力,涉及海關、稅務、金融等數十個部委的系統重構,64項工作任務、31項工程項目、27項壓力測試正同步推進。而一旦成功,意味着中國將擁有對省域經濟進行“境內關外”管理的完整操作系統,未來可在長三角、京津冀等條件成熟區域推廣複製。
二是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和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提供製度檢驗與評估的重要平臺。海南封關後,服務貿易領域將對境外提供者給予“完全國民待遇”,並主動對接CPTPP的數字貿易、環境、競爭中性條款,爲中國是否、如何加入更高標準的多邊貿易協定提供先行評價。
三是爲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供關鍵實體鏈接點。海南將深度利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格局優勢,有效引導海外消費、醫療旅遊等資源迴流。同時,藉助貨物增值達30%即可享受免關稅進入內地的政策利好,積極吸引全球企業在海南佈局“離岸+在岸”雙軌並行的產業鏈體系,進而打造出“全球採購、國內分銷”的國際貿易新通道。
封關只是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成形起勢”,下一步還需在法治、稅制等領域持續深化改革。如何避免“政策窪地”變爲“稅收套利天堂”?如何平衡“高度開放”與“風險防控”?只有妥善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讓海南從“政策特區”真正成長爲“制度高地”。
40年前,興辦深圳經濟特區解決了中國“如何搞開放”的問題;20年前,加入WTO解決了中國“如何融入世界”的問題。今天,從橫琴的試水到海南的全面深化,中國對外開放的每一次跨越與升級,都是對全球信任和期待的積極迴應與堅定確認。(作者分別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