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臺列「優先四國」匯率卻飆升 沒那麼簡單(鍾重發)

新臺幣兌美元匯率2日收在31.064元,強升9.53角,升幅3.07%,創2002年有統計以來單日最大升幅。(本報資料照片)

上週五(5月2日)臺幣兌換美元暴衝飆升9.53角,升幅達3.07%,升幅之高猛讓許多持美金者結舌,當日臺幣同時創下央行1989年以來單日升值金額與幅度最高紀錄。許多財經專家認爲近期臺幣升值是熱錢涌進臺股,上週五臺幣的急升也促使臺積電股價上漲42元、漲幅達4.62%,但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直接以臺幣過日子的民衆或許對匯率變化沒什麼關注,然臺灣在3月底的外匯存底約5780億美元,如果在5月2日收匯時將臺灣的外匯存底全折換成臺幣,當天就減損約5500億臺幣的匯差了。臺灣政壇近來光爲了要不要撥補臺電1000億元,行政院都向立法院提出覆議,俟後更成爲公民團體要大罷免在野黨立委的重要說詞了,但一天減損5500億元匯差卻是在毫無聲息間發生。臺幣匯率急遽升值或許對民衆影響不大,但對以美金計價的出口商們卻可能是存亡的關鍵。

4月2日美國總統川普向全世界宣佈,從4月10日起要開徵「對等關稅」,其中對臺灣的關稅設定是32%,霎時臺灣以機械、五金、織布等出口的傳統制造業幾乎全跳腳。要嘛廠商必定需在4月9日前完成貨物出關、運送的手續,不然就得先完全暫停或取消4月10日以後赴美的訂單,終究可能僅僅只有5%至6%微薄獲利的臺灣製造業者,根本無力承受32%的鉅額關稅費率的多餘負擔。

然在「對等關稅」將開徵前24小時,川普總統突然宣佈暫緩90天實施,瞬時間來自美國的加碼訂單與催貨單急速涌進,希望臺廠能配合在90天關稅暫緩期中急速趕工、出貨。製造業雖擔心此刻的搶單會造成未來無單可接的排擠效應,但未來的無單總比現在即刻的休業好上太多了,臺廠就加班加點的搶工吧。

對傳統制造業而言,訂單通常只收少部分訂金,在臺灣的材料進貨、人事工資、廠房電費等都是以臺幣先支出,但輸美的貨品訂單都是以美元計價,且都需等貨品提交後才能轉入美金貨款。3月底美金匯率約在33.2元臺幣,5月2日瞬時來到31.06元臺幣,一個月間美金貶值了足足2元、有6%之多。關稅大動盪期原來還有賺頭的生意,突然的豬羊變色是做越多賠越多,財經專家還認爲匯率會升至2字頭,屆時連關稅的甲乙方負擔都不用談了,光匯率變動就直接讓臺灣的出口商們打包收攤了。

有財經專家提出這波臺幣的急速飆漲,是國際熱錢涌進臺股購買臺積電,不過更多財經專家們認爲這波的拋匯來自壽險業者,是壽險業者急於換匯以減少臺幣升值的匯差損失。當臺幣升至30元時,機械、五金、織布等微利產業就自然停擺了,當臺幣升至27元時,可能連廣達、大立光等產業也須賠錢,更何況媒體盛傳「海湖莊園協議」要將臺幣升值至13.3元,怎不讓業者們提心吊膽的迅速結匯呢?

時值臺美關稅貿易協商之際,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於3日晚間宣佈臺灣在第一輪談判中,與南韓、日本、越南並列「優先四國」(First Four),即是在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經貿談判辦公室總談判代表楊珍妮率領下,於美東時間5月1日臺美就對等關稅等經貿議題完成首輪實體磋商之事。然美東時間5月1日完成首輪實體磋商,5月2日臺灣即爆發臺幣異常飆漲事件,不禁讓許多民衆擔心關稅協商與匯率有無關聯?

面對大陸的武力威嚇和外交擠壓,臺灣的處境比全世界任何國家都艱難許多,但當大陸選擇與美國直接衝撞,加拿大、新加坡、歐盟對美採取較強硬態度,而我們在開心能列入「優先四國」(First Four)之時,或許政府需更需要縝密的思考並站穩立場:臺灣民衆的福祉,要如何維護?臺灣未來的路,要怎麼走?而不是一切都只奉行「美國優先」!

(作者爲空大講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