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雙普會後俄烏戰爭的新棋局(徐瑞雯)

由於川普對俄烏戰爭立場定錨,美國從拜登時期的反俄方,悄然移動到蹺蹺板的另一端,使戰爭格局從原本的「美、歐、烏vs.俄羅斯」,轉變爲「美俄vs.歐烏」。(路透)

解鈴還需繫鈴人。俄烏戰爭既因美國而起,由美國收拾善後,理所當然。

長期被自己敘事邏輯催眠的西方媒體和歐洲國家領袖,見到美國總統川普在阿拉斯加鋪設舞臺,讓長達三年半被塑造窮兇極惡侵略者形象的普丁,在舉世矚目下華麗出場,除了錯愕,還有錯亂。

川普此刻的作爲,與其說是調停俄烏衝突,不如說是扛起美國曆任領導人冷戰結束後30多年來,在中東歐及前蘇聯地區積極軍事擴張,最終引爆俄烏戰爭的歷史共業。

這場歷史性峰會明顯經過雙方事前磋商及精心規劃,由美國在阿拉斯加爲普丁安排高規格接待,包含紅地毯接機、B2隱形轟炸機和F35戰鬥機組成軍機編隊空中飛越、F22戰機在停機坪列隊歡迎、F35戰機伴飛護航、邀請普丁同坐川普總統專車、以及聯合記者會讓普丁唱主調暢所欲言等。所謂「沒有協議」的會晤,實則釋放重大訊息:川普對俄烏戰爭方向已定,他與普丁站在一起。

從專機機艙門打開起,直到與川普雙邊會晤結束,普丁笑盈盈的臉上難掩對此行的高度滿意,面對美國記者來者不善的咆哮提問,還露出他在正式場合罕見的俏皮表情,輕鬆愉悅之情溢於言表。

誠如美俄兩國領導人在記者會中表達的共識,若2022年是川普擔任美國總統,俄烏戰爭根本不會發生。回首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前,民主黨候選人拜登出人意表地宣稱「俄羅斯是美國最大威脅」,這驚人的冷戰思維在拜登當選後,一步步引導美國支持、捲入、延長這場原本可以避免的戰爭。

不同於以巴和臺海兩岸之間,因政治因素有緊張對立並曾經發生過戰爭,俄烏在歷史上超過300年是同一個國家,歷史同源、水乳交融,是斯拉夫民族中的至親。2014年克里米亞公投脫烏入俄以前,俄烏兩國之間互免簽證,其親近友好可見一斑。這場21世紀傷亡最慘重、左手打右手的悲劇,孰令致之?無他,正是美國霸權擴張及其主導下北約組織無限制東擴的結果。

今年3月,川普在國會長達100分鐘的演說中,公佈前朝政府不當資助諸多國際項目之可觀金額,其中包括前蘇聯地區國家的左翼宣傳活動,證實過去美國政府長期介入前蘇聯國家內政,製造對立。烏克蘭如果沒有兩次顏色革命推翻民選的親俄總統,如果沒有極端民族主義份子長期迫害烏東地區俄裔居民,如果沒有無良政客把加入北約修入憲法,如果戰爭開打後,烏克蘭願意讓步與俄羅斯進行和談時,美國沒有介入阻擋,俄烏戰爭根本不會爆發,或者早已結束。

西裝筆挺的歐洲領導人,排排站在澤倫斯基旁邊。堅定支持的口號後面,各自打着政治算盤。歐洲希望烏克蘭戰場拖住俄國,防止自己成爲俄國下一個「侵略」對象。而對於總統任期早已結束且遲未改選的澤倫斯基而言,一旦俄烏戰爭結束,意味着他將失去總統職務,甚至可能被政敵追討戰爭責任。

此外,超過一半的援烏軍費不知去向,以及澤倫斯基家族、烏克蘭國防部長等紛被爆出在海外購置豪宅,這些靠俄烏戰爭紅利續命的政客,恐怕都是普丁口中「挑釁、破壞和平進展」的障礙。

歐洲國家刻意忽略北約東擴帶給俄羅斯國家安全及國家利益的威脅,將俄烏戰爭去脈絡化,曲解爲俄國的帝國侵略野心,代表雙方對於戰爭根源的認知毫無共識。只要烏克蘭及歐洲國家一日不正視北約東擴議題,俄羅斯的威脅根源仍在,停戰止火難上加難。

雙普會中的共識「和平契機取決於澤倫斯基和歐洲國家」,點明烏克蘭和歐洲纔是和談關鍵。由於川普對俄烏戰爭立場定錨,美國從拜登時期的反俄方,悄然移動到蹺蹺板的另一端,使戰爭格局從原本的「美、歐、烏vs.俄羅斯」,轉變爲「美俄vs.歐烏」。長期靠美國提供國防主力的北約國家,有多少實力和底氣可以支撐處於戰爭劣勢的烏克蘭,以及分擔難以計數的重建經費?結果已經呼之欲出。

筆者於三年多前俄烏開戰初期,曾撰文預告戰爭結局,即烏克蘭不可能加入北約組織、不可能贏得戰爭、領土優勢將被大幅削弱、停損點取決於澤倫斯基。今日觀之,當時預測皆不幸言中。烏克蘭錯誤的外交政策,是造成俄烏戰爭的主因,其結果不但徒勞無益,甚而導致國破家亡、生靈塗炭。俄烏開戰以來,常將自己投射爲烏克蘭的臺灣執政黨和支持者,還沒從中得到警示嗎?

(作者爲退休外交官,國立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政治學博士)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