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烏克蘭給臺灣上的一堂政治課(徐瑞雯)

歷經俄軍強攻後,烏克蘭馬立波(Mariupol)亞速(Azovstal)鋼鐵廠一片殘破的景象。(美聯社)

電影情節裡,經常上演着困境逆襲、化不可能爲可能,甚至浴血奮戰、最終得到勝利、迎接英雄式歡呼的快樂結局。

然而,烏俄戰爭不是一場電影,不會隨着旁觀者的叫囂聲量,上演一場逆轉勝。

烏俄戰爭,從開戰第一天起,已經註定了烏克蘭是最大輸家。原因一,戰場在烏克蘭。原因二,他的對手是全世界最大的核武國家。原因三,他不會因爲被同情,而加入北約、進入歐盟。最後的結果,除了一場空外,軍民傷亡、國家殘破、百姓流離、土地被佔,可見的未來烏克蘭將繼續在歐洲的門外,而國土的優勢將被大幅削弱。戰爭的結局,烏克蘭極有可能成爲一個內陸國家。戰爭的停損點,要由澤倫斯基總統決定。

對俄羅斯而言,這場軍事衝突,既因北約東擴而起,也將以壓制北約東擴爲主要的戰略目標。筆者認爲拿下烏克蘭的黑海沿岸是普丁的B計劃。如果一開始戰爭速戰速決,烏克蘭同意放棄加入北約、去納粹化,俄羅斯獲得邊境安全的明確保證,那麼基於深厚的民族情感,俄國不會對烏克蘭下如此重手,A計劃至多是讓頓巴斯地區獨立,解放長期被納粹份子殘害的烏東俄裔居民,以及確立克里米亞的俄屬地位。

未料戰事綿延,西方與世界對烏克蘭強勢聲援及武力輸送,讓澤倫斯基對和談失去興趣,決心抗爭到底。仇恨、英雄主義蔓延在烏克蘭,看不清楚真相的澤倫斯基,愈陷愈深,把國家推入難以修復的慘境。而普丁必須思考的是,烏克蘭既已挽不回,倘若有朝一日烏國真成爲北約對抗俄羅斯的前哨,那麼現在的戰略,必須爲俄與北約未來可能的軍事衝突做戰略部署,因此,俄軍將以拿下敖德薩爲下一階段重要目標,以完整掌握黑海沿岸的海線優勢。

2014年5月,筆者曾受邀在任教的大學以「烏克蘭啓示錄—從服貿爭議談起」爲題演講。當時太陽花學運正餘波盪漾,臺灣對大陸的經濟合作政策受到有史以來最大的挑戰。接近同時,在地球另一端的烏克蘭,也轟轟烈烈地發生了遍地開花的大規模親歐盟示威運動,火燒基輔獨立廣場,又稱廣場革命,其結果造成2014年3月克里米亞通過公投脫烏入俄,烏東頓巴斯地區二州4月宣佈獨立,從此烏克蘭陷入長達八年的內戰。

烏俄關係與兩岸關係有着若干類似性:同文同種、血脈相連;曾爲一體、其後分離;緊密毗鄰、大小懸殊;大者皆有超強等級的世界地位,而小者都位在美國地緣戰略部署的前緣;大者對小者既有深厚情感又有武力威脅,而小者內部都有對大者親仇不同的路線之爭。

太陽花學運和烏克蘭的廣場革命又有什麼對比性呢?首先,二者都是以年輕人爲主,對依民主程序合法選出、有多數選民託付的政府政策,進行強力反抗。在臺灣,是爲了與中國大陸簽訂的服貿協議,而烏克蘭當時的親俄總統亞努科維奇,則是終止和歐盟簽署政治和自由貿易協議,並強化與俄羅斯關係。第二,從內部政治而言,2000年後臺灣有藍綠統獨分歧對立,而烏東與烏西則在親俄親歐之間拉鋸,歷次總統選舉皆互有勝負。前述二者境內的抗爭行動,也都反應了路線之爭。第三,臺、烏的反對勢力都指望仰賴美國對抗強鄰。第四,所發生的事件,後來都造成國家政策路線的轉折。

最後的結果也很相近,執政者都妥協於龐大的反對壓力。在臺灣執政的馬政府,沒有強制驅離立法院的抗爭者,至終服貿協議卡關停擺;民進黨在2016年成功贏得政權,去中仇中成爲施政主調,兩岸關係卻自此日陷緊繃、劍拔弩張。而在烏克蘭,親俄的亞努科維奇總統在暴動後逃亡俄羅斯,烏克蘭再次由親西方的總統上臺執政,自此烏克蘭一步步遠離俄國,直到兵戎相見。

媒體多用2014年俄羅斯「佔領」克里米亞一詞,認定俄國是侵略者,卻忽略了烏克蘭內部的親西方勢力,在2004年及2014年兩度用類似革命的方式,驅趕民選的親俄總統,導致國內的親俄民意不斷遭到漠視與踐踏,才造成烏東想要獨立,而烏西長達八年攻打烏東的事實。而克里米亞十八世紀以來即系俄國領土,1954年在蘇共總書記赫魯雪夫主導下,劃給烏克蘭。1991年蘇聯解體時,因不滿成爲烏克蘭領土,曾在1992年宣佈獨立,當時經俄羅斯調解後同意留在烏克蘭境內成爲自治共和國。該地俄羅斯人約六成,2014年因不滿烏克蘭親俄路線被推翻,遂以97.47%的公投支持度,選擇獨立及併入俄羅斯。

臺灣與烏克蘭,在面對中國大陸與俄羅斯時,分別有一條紅線。對臺灣而言,是臺獨。對烏克蘭而言,是加入北約。臺灣的執政黨把「抗中保臺」當選舉工具,經常在玩火邊緣;而烏克蘭的澤倫斯基,則更像是誤入政治叢林的小白兔,真心相信烏克蘭可以加入北約,甚至大張旗鼓修憲入北約、去俄語,縱容新納粹份子殘害烏東俄裔族羣,激化民族主義與仇俄情緒,結果招來無情的戰爭災禍。

有些人認爲臺灣與烏克蘭不可相比。的確,臺灣的情況比烏克蘭艱難太多!至少烏克蘭是聯合國的成員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正常國家,而全世界現在只有14個國家承認中華民國的主權。中國大陸的181個邦交國,多接受「一箇中國」原則、認同「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長久以來臺灣的生存,是在戰略模糊下享有和平與發展空間,一旦戰略模糊打破,對臺灣現狀非但無法帶來突破,反極有可能造成兩岸軍事緊張。

無論澤倫斯基如何被媒體吹捧成民族英雄,都無法掩蓋因其錯誤的外交政策,造成國家災難的事實。作爲元首,帶領國家避免戰爭風險,讓人民安居樂業,原是基本責任。烏克蘭位於歐俄之間,是歐俄都要爭取的重要夥伴,大可善用地緣優勢,採取左右逢源的外交政策,創造最大國家利益。舍此不爲,誤判情勢,走上戰爭一途,置人民於刀殂、國家於水火,令人不勝欷噓。

政治口號可以挑動人心,換成選票,卻不能改變事實。烏克蘭入不了北約,連加入歐盟都是看不見曙光的漫漫長路。而「臺獨」呢?執政者可以用教科書教育出天然獨的世代,抗中口號永遠有選票,然而臺灣不可能宣佈獨立,也不可能加入聯合國或其他政府間國際組織,民進黨執政四任已經證明這個事實。試圖打破戰略模糊、挑動仇中,兩岸一旦擦槍走火、兵戎相見,讓「烏克蘭人打烏克蘭人」、「斯拉夫人打斯拉夫人」的悲劇,演變爲亞洲版的「中國人打中國(中華民國)人」,背後的影舞者將等着坐收削弱勁敵的紅利,而戰場上死傷的,將是自甘爲馬前卒的代理人。

真愛臺灣的爲政者能不慎乎?真愛臺灣的百姓能不明辨乎?

(作者爲國立莫斯科國際関系學院政治學博士、前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