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拾荒者卑微又堅韌 回收基金分配要加碼(鍾重發)

環境部長彭啓明擬提升光電板回收處理費,引發社會對廢棄物資回收工作的第一線回收工作者(拾荒者)的分配,是不是也應該要加碼的呼聲。(蔡佩珈攝)

環境部長彭啓明20日於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專題報告「太陽能光電板案場環評機制與保護區廢棄物管理之檢討」時說,擬提升光電板回收處理費,並於年底前提方案,以加強未來光電板的回收效能。同樣環境部對塑膠容器、鋁罐生產端也有回收處理費,都是爲提升廢棄物資的回收工作,但第一線回收工作者(拾荒者)的分配,是不是也應該要加碼,照顧弱勢拾荒者,肯定其對資源回收再利用的貢獻。

公告紙箱回收價格每公斤約在2.5~4.5元、寶特瓶約在3~5元、鋁罐約在20~30元,但拾荒者從回收場實際拿到的錢卻比公告價格少很多,通常混合紙類不到2元、胸口高的一大袋寶特瓶賣不到100元。臺灣五角拌回收平權協會指出,半數以上拾荒者月收入都不到3000元,弱勢者若無社福補貼,光靠拾荒根本過不了生活。

拾荒是非常耗時、耗力且辛勞危險的工作,拾荒者在撿拾髒亂回收物時,常有被器物割傷、感染的風險;在拾取和捆綁回收物時,常造成身體痠痛和扭傷;在拾取和運送回收物時,常遭汽機車威逼或被野狗攻擊;在住家暫時囤置回收物時,常遭鄰居異樣眼光、甚至被開罰單等,但這些依靠社福津貼或社福的邊緣人,若沒有再去撿拾回收物貼補生活,難道真要到大街向人伸手乞討嗎!

拾荒者撿拾的回收品經常低於公告回收價格,若說回收業者壓低廢紙箱、寶特瓶回收價格剝削拾荒者,其實也是相當沉重與不公道,不是公部門的回收業者,若無善款募集與志工挹注回收站經營,業者仍要生存與牟利的。因此,政府如何讓「五成的」回收基金回饋落實到拾荒者身上非常重要。再則,環境部如何讓已參與「資收關懷計劃」的拾荒者,不但能有意外險保障,並提供3000至5000元的最基本補貼,應是對致力臺灣環境永續的弱勢拾荒者最實際的照顧。

政府不須鼓勵民衆靠拾荒來過活,卻需照顧辛苦、卑微卻努力自立謀生的苦命拾荒人。一則,應把拾荒者都納入政府的「資收關懷計劃」,讓拾荒者能保有意外險的安全照顧,也讓社福關懷能照顧到每個拾荒者;再則「回收清除處理費收入」應讓拾荒者多分配些,讓業者能提高回收品件的價格,讓拾荒者能有多一點的微薄收入,保有最基本的生存依賴。

(作者爲空大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