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全球治理瀕臨崩潰及其破局之道(儲昭根)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啓動「生存計劃」:削減7億美元預算、裁撤3000崗位,將年度開支壓至2018年以來最低。(聯合國新聞官網資料照)

2025年8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啓動「生存計劃」:削減7億美元預算、裁撤3000崗位,將年度開支壓至2018年以來最低。面對最大資助國美國拖欠會費高達28億美元,甚至在2026財年計劃「零會費」,聯合國不得不採取停用暖氣、電梯並裁員20%等極端節支措施。當二戰後國際秩序的核心支柱淪落至靠這種方式自救,這一現實無情地表明:全球治理體系正瀕臨崩潰。

這一困境並非偶發,而是冷戰後秩序坍塌的集中體現。全球治理長期依賴少數大國提供公共品與承擔責任,但如今霸權退場、繼任者缺位,國際體系正在滑向失序。金德爾伯格曾警告:當無人接替公共品供給者時,全球秩序必將崩壞——這一幕,正在當下上演。

聯合國、世貿組織等機構正日益蛻變爲低效的談判平臺,無法在氣候變化、公共衛生、跨國移民等複雜問題上提供有效迴應。多邊主義從基於規則與合作的集體行動,退化爲短期利益的交易場。古特雷斯此前曾反覆警告,「我們正處在可能吞噬世界的火藥桶邊緣」,且「全球治理日益失去方向」。這不僅是警告,更是全球治理深度無序化的寫照。

移民與難民問題,正是這一危機的最直觀投射。2025年,川普政府重啓史上最大規模的遣返行動,誓言將數百萬非法移民驅逐出境,美國國內的社會撕裂進一步加劇。歐盟則在地中海與東歐邊境承受持續的難民涌入壓力,極右翼勢力藉移民議題迅速崛起,使歐洲在道義與現實之間艱難搖擺。移民問題不再只是人道危機,而是全球治理崩潰的放大鏡:失敗國家越多,發達國家的移民壓力就越大,內部極化愈發嚴重。

不幸的是,在歐洲、中東、非洲,舊秩序的地基正在加速塌陷。歐洲因俄烏衝突、經濟困境與移民危機右傾化,歐盟陷入制度癱瘓;敘利亞、葉門等戰後國家深陷重建泥淖;非洲薩赫勒和大湖地區則成爲衝突與無序的溫牀。發達國家反全球化和民族主義回潮,對此普遍採取防禦性外包策略:美國與盧安達簽訂協定,將非法移民安置在後者;歐盟考慮通過在第三國建立非法移民「遣返中心」,通過與突尼西亞、摩洛哥等北非多國簽署合作協定,以援助換取移民留置及遣返。這些交易雖短期內緩解了內部政治壓力,卻加劇了全球治理責任的雙邊化和碎片化,缺乏制度化框架與長期可持續性。

在借鑑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經濟特區的成功經驗基礎上,筆者提出建立「政治特區2.0」,以應對全球失序與治理潰敗。即通過改造後的聯合國託管委員會,在治理失敗或衝突國家設立由國際社會託管的「政治特區」,集中國際資源與管理能力,在局部區域先行突破,實現安全、法治、經濟與公共服務的重建,並逐步擴展至整個國家,甚至周邊地區。這一模式不是外部干預或國家分裂,而是以發展爲目標、制度重構爲核心的「治理孵化」。

機制優勢在於多方共治:聯合國託管委員會負責規劃與協調,全球治理名人小組參與重大決策,國家與非國家行爲體提供資金和技術,區域組織如東協、非盟、阿盟提供文化與社會調適,跨國企業與慈善基金會注入資本與管理創新,全球精英與社區深度參與,確保改革符合地方實際並形成創新、技術、人才與治理的新高地。不僅如此,特區還應在重大人道危機時承擔母國救援任務,並通過示範推廣逐步在母國及周邊複製成功經驗。一旦實驗成功,每年按比例將財政收入返還聯合國,支持在全球更大範圍開展類似實驗。這一機制不僅緩解移民與難民外溢危機,還能通過教育與技能培訓,將流離失所者轉化爲建設力量,形成「孵化—迴流」的人才迴圈。

爲保障可行性和持續性,特區可在聯合國制度框架下與特定大國建立特殊合作關係;援助資金由國家、企業和慈善基金共同出資,並利用區塊鏈等技術確保透明化,防止資源濫用。這種制度化安排既能讓發達國家無需面對持續不斷的移民,又履行其在全球治理中的責任,同時爲多邊合作注入新的動力,成爲全球新秩序的增長點。

聯合國的「生存計劃」是一聲警鐘,提醒我們舊秩序正在坍塌。但危機中亦孕育重構的機會。政治特區2.0或許不是萬能解藥,卻爲困境中的多邊主義,不斷增多的失敗國家提供了一個走向良治的實驗場。它嘗試在霸權退場與多邊失能之間重建合作支點,通過超越單極邏輯、整合全球資源與多方意願,把碎片化資源轉化爲治理創新動力,爲重構全球治理開闢新路徑。

(作者爲浙江理工大學特聘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