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平埔族身分法 開啓文創新契機(王賢)
科博館攜手文資局推出《考古番仔園文化:尋找中部平埔族的祖先》特展,展場匯聚近500件考古學展品。(科博館提供)
立法院日前三讀通過《平埔族原住民族身分法》,這項長達數十年爭取的法案,標誌着臺灣族羣認同與原住民族政策的重要轉折點。除了身分法制層面的象徵意義,這項法案的通過,更可能在中長期內,深刻地牽動臺灣文化創意產業與文化資源政策的分佈與治理結構,成爲文創產業發展的潛在變數與新契機。
首先,在短期內,族羣身分認定的對象大幅擴大,勢必對文化政策與資源分配產生直接衝擊。平埔族羣的納入,意味着申請原民文化補助、文化產業扶植計劃的潛在申請者將倍增。在政府資源總量有限的情況下,現有各原住民族在文化創意產業上的競爭壓力將隨之提高,補助與資源配置的分配機制勢必要重新調整,文化部與原民會的政策協調也將更加關鍵。這是一場不只是族羣身分政治,更是一場文化產業治理再佈局的起點。
其次,在中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平埔族羣的文化將從長期被邊緣化的歷史陰影中走向公共舞臺。其豐富的傳統信仰、祭儀、服飾符號、聚落地景與生活記憶,極有可能成爲新一波文創產業的重要養分,也將帶來臺灣「文化敘事的多元共構」。這將不僅改變市場品牌的結構,也改變文化產業的「語言」與「故事」:從原有的幾大高能見度族羣,轉爲多族羣共構、共敘、共創的新局面。
再次,文化產業的治理架構勢必因應族羣身分的擴大而調整。從補助制度、產業分類、地方創生政策、教育推動,到文化場館與展演空間的規畫,都可能進入再設計與再分配的過程。特別是在地方層級,許多平埔族的聚落位於臺灣西部平原地區,產業條件與山地原住民族不同。這意味着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將不再侷限於山地部落模式,而可能出現新的產業型態與治理實驗,例如以聚落地景爲核心的文化地圖,以信仰儀式爲主題的展演設計,或以文創品牌結合地方創生的合作策略。
此外,平埔族的加入,也勢必重新牽動原有族羣之間的資源分配結構。這不僅是競爭壓力,更可能催生跨族羣合作的新型產業策略,例如聯合展覽、共用品牌、共享文化空間、策展合作與旅遊路線整合等。從文化治理的角度看,這也是考驗政府能否超越「補助分配邏輯」,邁向「產業共構與文化治理創新」的一大關鍵時刻。
更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教育與認同敘事的轉變也將隨之展開。當平埔族羣的文化進入教育體系、進入公共展演場域,臺灣社會將逐步認識更多元的文化記憶。這對文化創意產業而言,既是市場潛力,也是文化責任。如何避免淪爲表層的文化符號消費,而能真正讓文化主體發聲、參與產業治理,是未來不可忽視的挑戰。
平埔族身分法的通過,不僅是一紙法律的變動,更可能是文化產業版圖重構的起點。短期內,它帶來資源與政策競爭;中長期,它可能促成族羣敘事的多元共構,也迫使政府重新檢討產業治理的架構。在文化多樣性成爲全球競爭力的時代,如何把這場制度變動,轉化爲文化產業的創新契機,而非零和競爭的衝突場域,將考驗臺灣整體文化政策的智慧與格局。(作者爲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