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教支老師像竹子深耕 等待本土語教育茁壯(黃麗芬)

本土語教學支援老師常常被認爲只是「臨時工」,鐘點不穩、沒有寒暑假保障,也沒有任何福利可言。即使如此,我們依然在課堂上帶着孩子認識自己的母語,用一首歌、一段故事,慢慢喚起文化的記憶。圖爲桃園市客語教學。(桃園市客家局提供/姜霏桃園傳真)

孩子的語言學習,就像竹子的成長。前4年,它只在地下默默生根,外表看似毫無變化,卻在土裡累積無比的力量;等到第5年,它便能一舉竄升至高空,這就是「竹子的定律」。母語教育也是如此,看似緩慢、艱難,卻在無形中紮下文化的根基。而我們這羣本土語教學支援老師,正是日復一日替竹子澆水的人,雖然外界很少看見我們的辛苦,但我們知道,若沒有這段深耕,竹子便不會挺立。

回首教支老師一路走來的歷程,充滿着艱辛與堅持。剛開始時,我們常常被認爲只是「臨時工」,鐘點不穩、沒有寒暑假保障,也沒有任何福利可言。即使如此,我們依然在課堂上帶着孩子認識自己的母語,用一首歌、一段故事,慢慢喚起文化的記憶,就像竹子紮根一樣,我們深知這些努力在短時間內看不出成果,但只要持續灌溉,孩子總有一天會在心中萌發出對母語的自豪感。

這些年來,教支老師不只是教學,更承擔了各種額外任務:協助語言能力認證、帶隊參加比賽、設計教材、準備教具、跨校奔波,只爲了讓更多孩子多點機會接觸母語。我們的角色,不只是鐘點老師,更是母語推廣的重要領航者。

然而,正如同「竹子的定律」,長期的深耕若沒有制度支持,終究難以突破土壤。至今,教支老師依然面臨許多不公:薪資多年未隨物價調整;國定假日、段考或校外教學時鐘點費自動消失;教師節禮金、福利分配經常將我們排除在外;甚至連進修研習都無法請公假,只能自理課務或無薪參與。這樣的落差,無疑在提醒我們:母語教育的竹林,仍在等待社會給予更多養分。

我們不怕辛苦,也不怕孩子學習慢。因爲我們相信,只要願意堅持,母語教育終能像竹子一樣,一舉竄高、茂密成林。但我們也期待,政府與社會能夠正視這羣深耕者的處境,給予穩定的聘任制度、公平的待遇與完整的專業支持。唯有如此,孩子的母語學習纔不會只是短暫的點綴,而能真正成爲生命裡的一部分。

竹子之所以能拔地而起,不是因爲奇蹟,而是因爲多年來無人看見的堅持,教支老師的努力亦然。願有一天,當孩子在課堂上開心自在說出母語時,社會也能看見,在這片竹林背後,有一羣默默灌溉、無怨無悔的耕耘者——教支老師。

母語教育需要的不只是熱情與奉獻,還需要制度的公平與支持。若能落實完善聘任制度、公平薪資、勞健保保障,以及研習、公假等措施,這片竹林才能真正茁壯、繁盛。教支老師的每一滴汗水,都是孩子母語能力生根發芽的養分,也是文化傳承不被遺忘的證明。

(作者爲客語教學支援老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