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璀璨煙火後 高雄演唱會經濟的迷思(汪志雄)
BLACKPINK連2日在高雄體育館辦演唱會。(圖/LiveNationTaiwan提供)
南韓女子天團BLACKPINK,18、19日兩度在高雄世運主場館開唱,前總統蔡英文跟高雄市長陳其邁都特地秀出粉色頭髮照片,一起跟上熱潮。
近年來,高雄市政府大力推動「演唱會經濟」,從張學友到BLACKPINK,一場又一場巨星演出讓高雄成爲「南方演唱會之都」。市府宣稱帶動觀光、住宿、餐飲業蓬勃發展,甚至成爲城市行銷的典範。然而,在這股煙火、燈光與音浪的喧囂背後,高雄卻同時上演着另一場陰暗現實:大峽谷案、光電鏟山頭、盜採砂石等事件,揭露出這座城市經濟結構的失衡與治理的虛假。
首先,「演唱會經濟」的效益被過度包裝。市府高調宣傳人潮與票房,但真正的經濟利益集中於少數旅宿、票務與大型集團,對在地小店、基層攤商的實質幫助有限。更重要的是,這些活動帶來的短期熱度,並不能彌補城市長期產業衰退、青年低薪與人口外移的問題。事實上,觀光熱潮具有短暫性,並不能替代長期產業發展與就業結構的改善,高雄若只能靠演唱會撐門面,無異於用煙火遮掩經濟裂縫。
對照之下,大峽谷案、亂倒廢土與盜採砂石等問題,則揭開了城市繁華的另一面。光電業者藉綠能之名濫鏟山頭,破壞環境;砂石盜採讓山河支離、土地沉陷;大峽谷崩塌更成爲地方政府監管失靈的象徵。這些事件暴露出高雄市在追求「形象工程」的同時,卻忽視了最基本的環境正義與公共治理。當市府一邊高喊「演唱會帶動經濟」,一邊卻掏空土地、破壞環境,所謂的繁榮就顯得格外諷刺。
此外,公共資源的使用也值得檢驗。爲了吸引國際巨星或大型主辦單位,高雄市政府往往提供租金減免、宣傳補助、甚至交通協助。這些成本最終仍由市民埋單,但活動收益卻歸於主辦單位與票務平臺。表面上是「城市曝光」,實質卻可能成爲「公帑補貼娛樂產業」的包裝。
相較演唱會辦得轟轟烈烈,陳其邁市長面對砂石盜採、廢土亂倒與環保破壞等重要議題的治理能力卻顯得軟弱無力。這種「重娛樂、輕治理」的現象,反映出臺灣地方政治的「表演化」傾向。市長比拼的不是產業競爭力,而是聲量與打卡熱度。當政策被娛樂置換、政績被演出取代,城市發展就容易陷入「看起來繁榮、實際卻空洞」的陷阱。
這樣的城市治理也容易被「流量邏輯」綁架。爲了創造話題,市府傾向將行政資源集中於短期可見的活動,而忽略長期的文化基礎建設與在地藝文扶植。高雄的音樂環境若只有短暫的舞臺與熱度,卻沒有持續的培育與生態支撐,終究只是「外來演唱會」,而非「城市文化」。
當城市發展被娛樂綁架、治理被宣傳取代,高雄的光與熱終將如過眼雲煙。真正能讓港都重生的,不是幾場巨星演唱會的煙火,而是對土地、產業與治理結構的誠實改革。唯有讓城市的榮光建立在真實與永續之上,而非舞臺燈下的幻影,高雄才能真正脫胎換骨。
(作者爲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