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姆雷特》模糊人與人之間的邊界,唐氏症演員歌頌生命的強大與美麗
莎士比亞最負盛名的作品,他的四大悲劇之一——《哈姆雷特》,既被演繹過無數次,其知名度也讓它其中的精神或者寓意出現在各種不同創作之中,「To be or not to be?」這句對於生命叩問的對白更是耳熟能詳,所以爲什麼秘魯劇作家切拉・德・法拉利Chela De Ferrari(後稱切拉)要選擇改編《哈姆雷特》,並且找來八位唐氏症患者作爲演員呢?
那句「To be or not to be?」好像就是貫穿一切的解答。
唐氏症演員發展獨特敘事,賦予《哈姆雷特》新的可能,
切拉被問到爲何會如此呈現《哈姆雷特》,她表示一直對莎士比亞的作品充滿興趣。每次考慮下一個節目製作時,《哈姆雷特》總是會浮現在腦海中。「然而,我總因爲同一個原因而猶豫——找不到適合飾演這個角色的演員,直到海梅.克魯茲出現。他曾在我們劇院擔任前臺工作人員,但他的夢想其實是成爲一名演員。這個節目之所以能誕生,正是因爲像他這樣的演員,能爲莎士比亞語言中的深層意涵賦予新的可能性,《嗨姆雷特》便是這份初衷的結晶。」
編導切拉・德・法拉利,出生於秘魯利馬。曾於阿根廷科爾多瓦爲組合 EXTRAS 擔任編導,創作多部阿根廷劇作,後獲邀回到秘魯 PUCP 文化中心擔任編導。2003 年創辦秘魯廣場劇團,擔任劇團的藝術總監至 2021 年,近年專注於栽培女劇作家。|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切拉分享了這部作品幕後的誕生過程,一般的戲劇排練時間需要兩到三個月,而《嗨姆雷特》卻花了一年。「這是因爲我的節奏與演員的節奏都比一般人慢,加上項目本身的特殊性。我們需要更長的探索、研究和創作過程。這部戲將莎士比亞的文本與演員的生命經驗編織在一起,我們自由地使用哈姆雷特的文本,將其場景、臺詞、獨白和角色,來與他們的興趣、訴求、經歷、現實和思考連結。」
《嗨姆雷特》將演員的人生與經典文本交織在一起,三位演員如同在公園裡讀着《奧菲利亞》的段落,讓觀衆彷彿能感受到她們各自對愛情與性的想望。|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而隨着《嗨姆雷特》的完成、公開與巡演,八位唐氏症患者確實在莎士比亞的文本中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敘事。一方面,他們利用劇本的臺詞作爲凝聚力量的工具。在這過程,切拉也見證了他人生命在淬鍊之後蛻變的時刻,演員之一的齊梅娜(Ximena)在一天早晨,突然打斷練習,對着全體成員坦露了她的存在焦慮,並逐步用語言表達:「我不知道自己是誰了。每天早晨醒來,我都會問自己,我是誰。我有兩個生命:一個想成爲典型神經型人(neurotypical),另一個想擁抱唐氏症。」
當切拉試圖問演員們「爲什麼做戲劇?」他們的回答讓她感到困惑,「因爲我想出名。」回頭看,切拉明白了他們真正的意思是:「因爲我想成爲其中一員。」「因爲我希望被看見。」「因爲我想存在。」後來,他們再次問了這個問題,演員們的回答是:「爲了替我們這樣的人發聲。」「爲了說出我的想法。」
隨着《嗨姆雷特》的完成、公開與巡演,八位唐氏症患者確實在莎士比亞的文本中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敘事,並找到自己的表達方式,述說內心深層的想法。|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淡化悲劇的灰暗色調,讓演出輕盈流動
在開頭,觀衆首先迎來一場「誕生」的短片,伴隨着新生,還有鮮血與臍帶,看起來刺目而驚人,但這正是我們所有人都會經歷的開場,無分你我,我們都是以這種方式在這個世界登場,這也是《嗨姆雷特》的核心。
演員們在舞臺上述說着由於對於死亡的恐懼,我們選擇轉向擁抱生命的各種苦痛,包含精神的受傷、身體的磨練,你我不都是如此?當唐氏症演員以自己生命在我們面前實證着命運的殘酷,併發自內心地述說《哈姆雷特》其中各種人生恆常的苦澀與悲哀,他們堅定而貫穿舞臺的眼神與述說,變得熠熠生光,這正是《嗨姆雷特》帶來的轉化。
《嗨姆雷特》展示了多段《哈姆雷特》的經典電影片段,其中一位演員看罷,以憤怒的情緒表示他不願意這樣做作地演繹,他以行動展現他的個性,說着,「Life is a project but not a sculpture.」|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當唐氏症演員以自己生命演繹着人生種種苦痛與悲哀,他們堅定而貫穿舞臺的眼神與述說、動作與姿態直直貫穿觀者的心,讓臺下觀衆忍不住動容。|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改編既不嚴謹,可也正因此其中的悲劇色彩被淡化,在灰色調中參入了更多色彩,甚至多了更多自由的空間,尤其是透過演員各自充滿性格的詮釋,讓《嗨姆雷特》變得輕盈而流動。兩廳院也準備了「輕鬆自在場」邀請各式各樣的觀衆入場,讓所有人得以自由自在地融入在這場演出當中,這裡歡迎你成爲任何人,沒有限制、沒有規定、沒有框架,在這裡我們可以卸下生命賦予的沉重,隨着演員們深刻的自白,深入命運的幽谷,聽他們誠摯地表露心聲、展露愛與期待,又像在暗夜中接住了落下的流星。
先前的演出導演邀請觀衆上臺參與演出,來扮演背景的樹木,成爲演出的一部分,融入這個演出。國家兩廳院則特別安排「輕鬆自在場」讓臺下的觀衆也無需拘束,讓觀看演出變得不再嚴肅拘謹。|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打破界線,在戲劇裡共享情感並擁抱自我
「To be or not to be?」既是生存與毀滅,也是對每位觀衆的探問,你要加入嗎?你要成爲一體嗎?《嗨姆雷特》模糊了人與人的邊界,在這裡我們可以是共同體,分享着對生命的疑惑、憂愁與快樂,可以一起大笑、一起落淚,我們參與了演員們的生命經歷,看着他們以自己的一生爲基底燃燒與綻放出的光與熱,或許刺眼、或許溫暖、或許奪目到難以忘懷,在這趟旅程中,若你想要,也可以成爲演出的一部分。
《嗨姆雷特》刻意淡化原着的悲劇色彩,而更多元地呈現這些特殊演員的情感,比如以直播放大舞臺畫面,讓觀衆更直接地看見男女主角在地上接吻,強調了演員真正而具象的情感。|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我們所有人共享着「出生」這件事,即使有着各自相異的遭遇,卻都有着能共情與共鳴的情感,《嗨姆雷特》並非要強化那些悲劇的負面情感,而是要讓人們歌頌與慶祝我們各自在與命運搏鬥時,爲自己奮鬥的那份強大與堅韌。
「To be or not to be?」既然我們都選擇了生存,那臺上臺下的你我即是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