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詩歌與藝術:詩人餘秀華與演員周峻緯的“破圈談話”
近日,詩人餘秀華和演員周峻緯一起做客PAGEONE北京五道口店,從餘秀華的新書《後山開花》《無端歡喜》展開話題,談論生命的體驗與得失,關於愛情、關於歸屬感、關於創作、關於詩歌與藝術。
2015年,餘秀華的首部詩集《月光落在左手上》出版,她正式進入大衆視野,被《詩刊》、中國詩歌協會和中國作家榜分別授予“年度詩人”稱號。
演員、歌手周峻緯2018年參加音樂唱作真人秀節目《無限歌謠季》,正式出道,此後主演了《琉璃》《遇見你之後》《寧安如夢》等電視劇,成爲演藝界冉冉上升的新星。
2024年4月,餘秀華受邀參加英國倫敦大英圖書館爲其舉辦的“餘秀華詩歌朗誦會”,當時周峻緯正巧在大英圖書館,但無奈錯過。他把《月光落在左手上》和《搖搖晃晃的人間》買回家,斷斷續續讀完,“我感覺她的詩歌總把人抓回到土地上,讓我感覺很踏實。再後來我又在大英博物館瞭解到了舞劇《萬噸月色》,十分震撼”——“想要和餘秀華老師聊聊”的念頭就此種下。
令周峻緯最初萌生對話念頭的舞劇《萬噸月色》,是兩人領域的交叉,也是這次對談的起點,周峻緯正是在那時被餘秀華的舞姿表演與詩歌唸白所觸動。對餘秀華本人來講,它則是帶來了關於藝術與自身的新的思考,比如,自己的身體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爲自身再掌控?關於更廣泛的藝術呢,“畫畫我也想幹,畫過油畫。像音樂,我倒是也特別喜歡、欣賞。彈、唱、譜曲,要是學會了就太厲害了。”餘秀華說,“但是,只有文字我是最長情的。”
2024年對餘秀華來講,或許是一個新的紀年,在這一年,她重新梳理和思考了很多問題,其中的核心之一便是“創作”,在將閱讀和寫作作爲思想的中心點,作爲詩歌寫作的原點的同時,餘秀華自認“淺薄”,她時刻警醒自己不要傲慢,不斷在生活與閱讀中去學習,始終真誠地去創作,不爲找同類,也不迎合他人——這也是她給讀者和周峻緯的建議。而周峻緯也提到,同爲藝術創作者,自己因爲懼怕暴露而將自己隱藏起來,最終選擇了戲劇表演,而餘秀華最打動他的品質又正是這份“勇敢又誠實”。
“創作者需要把自己給大家,需要把心掏出來給大家。”餘秀華迴應道,“作爲一個詩人,就應該完整地、完全地把自己展現出來,作家,就是要把你的內心呈現出來,別人看到你的精神內心才能夠真實地對照,詩歌是唯一沒有謊言的,愛就是愛,恨就是恨。”
除了稍顯嚴肅的領域,對談的話題也不會迴避一些最“世俗”的話題,而“愛”對兩位嘉賓而言,都是一個必須重點解釋的主題。在基本的觀念上,兩人達成了一致:愛需要學習,愛人的前提是愛自己,愛重要且不可或缺。
愛情作爲餘秀華創作的重要對象之一,也始終是她的關鍵詞之一,她對於愛情的態度,一如既往地堅定,儘管承認會被過度投射與過度詮釋——餘秀華自嘲道,隨便與誰拍照都會被問:“是不是換男友了?”——但餘秀華對於愛本身,始終抱有一種明快而樂觀的態度:
“沒有慾望的愛情更像愛情,沒有愛情的慾望更像人性——真正的好的愛情是相互增長的。”“但隨着年齡的增長,愛情會不一樣嗎?”“我反正覺得人年紀大,如果還想有愛情,反而顯得他的精神更加純粹高尚。”像思考創作本身一樣,餘秀華也在重新思考愛本身,但她從未想過否認其存在,始終相信愛的餘秀華,因而可以痛快地下一個結論:“‘戀愛腦’是褒義的嘉獎,不要愛情才俗氣。”
演員與詩人在一起,不可避免地會帶來思想、觀點與藝術形式的碰撞、交流,以及互補。周峻偉認爲,表演關乎隱藏,餘秀華則表示,表演類似詩歌,也關乎表達,關乎每位表演者做出的不同詮釋。周峻緯指出,一切的藝術創作皆來源於慾望,餘秀華則補充“這必然是一種更高的慾望”。周峻緯說:“知識不等於智慧,而兩者之間會有非常大的距離。”餘秀華說:“但沒有知識,智慧也出不來,足夠的知識才能喚醒你的智慧,這是肯定的。”
(大衆新聞·齊魯壹點記者 曲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