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基金考覈“緊箍咒”持續鬆綁,深圳擬推差異化考覈,業內直呼“市場需要這樣的資方”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深圳擬籌設規模不少於500億元的涵蓋科創企業全生命週期的國資基金。有關基金的考覈機制,再次出現差異化考覈指標,包括免責清單等類目,將按照整個基金生命週期進行考覈。

值得注意的是,年初至今,國內已有多地推出相關政策扶持方案,針對國資基金投資的績效考覈方面給予更寬鬆的機制,以減輕管理人投資壓力。據悉,此次深圳的基金籌劃方案將聚焦人工智能、機器人等科技領域。截至2024年底,深圳國資打造的基金規模總計超過7000億元。

深圳擬籌設至少500億元規模國資基金,再提差異化考覈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深圳市國資委獲悉,深圳擬籌設規模不少於500億元的國資基金。據瞭解,基金將涵蓋科創企業全生命週期,聚焦人工智能、機器人等尖端科技領域。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設立新的國資基金將針對不同基金,確定差異化考覈指標、免責清單,不以單一項目虧損、單一時間節點爲考覈負面評價依據,按照整個基金生命週期進行考覈。

一般來說,招商中標的基金管理人對應管理的基金有一定管理期限要求,而對於此次擬設立基金的情況來看,將延長創新創業類基金存續期限最長至15年。在一級市場內,一般的基金存續期限僅在7年左右,偶有延期的情況,但實務中阻力較大。

而這樣的阻力也反映出整個行業的困境,總結來說,就是受限於投資業績考覈的壓力,許多資金被閒置,甚至有的基金被迫註銷。對於一家專業的投資機構來說,出現這樣的事情,外行看來不可思議,內行卻只能嘆息。

王總(化名)是精耕業內多年的一位政府引導基金管理人投資總監。他告訴記者,目前行業中存在引導基金前期資金到位慢,中間審覈週期長,後期退出要求高等問題。特別是對於中間的審覈流程來說,對基金管理人並不友好。

“由於考覈機制對投資進度和項目質量要求較高,我們(基金管理人)在項目篩選和決策過程中會非常謹慎,到最後資金會閒置、進度會擱淺。”王總告訴記者,就連發達省市的財政投資考覈制度也非常嚴格。

據悉,由於考覈制度不規範、不科學,基金管理人往往會遇到的問題包括:閒置資金過高,基金完成的直投項目數量極其有限;業績高收益要求下,許多資金無法有效投出;投資期限內沒有完成投資任務且投資項目未有效確權,導致基金管理人因經營不善被協會註銷等。

然而,對於一家市場化的專業投資機構來說,早期項目的投資風險相當高,而業內也少見成立對口投資的基金籌措。當然,在政策端不斷鼓勵投早、投小、投創新科技企業的當下,類似的項目資源成了基金公司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束縛手腳的關鍵在於“穩賺不賠”思路要打破

面對難題,記者注意到,從2025年開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省份開始針對財政投資的直投容錯率進行主動提高。此外,投資範圍也有一定拓展,基金的管理期限也有相應的延長。總的來說,給外界展示出一種政府勇於承擔風險,並且鼓勵機構發揮專業能力的態度。

此次深圳擬籌設的國資基金是在全力服務科技創新與人才發展系列行動下的金融支持服務行動,致力打造全方位立體式創新創業的科技金融生態,聚焦“20+8”全產業鏈,推動基金投向覆蓋種子、天使、A、B、C輪直至IPO的投資全生命週期,並且要確保A輪及更早期的項目不低於40%,投向B、C輪項目均不低於20%。

有業內人士表示,基金管理人作爲政府引導基金的主要管理機構,面對來自財政保值增值的硬性要求難以開展工作。尤其涉及政府引導基金的返投要求高的資金方,基金管理人不得不降低投資標準,甚至通過在外地設立子公司的方式進行形式化返投,運營效率低下。

“大家都追求既高質又高效的投資,但如果所有的管理人都能做到,那還有所謂的市場風險和優勝劣汰嗎?就如同大家都希望投資‘穩賺不賠’,很難。”華南某創投機構負責人在3月7日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交流時表示,關鍵在於執行者是否敢擔責,市場需要有這樣的“甲方”。

可見,受限於基金公司募資來源的單一,政府引導基金、專項資金等財政投資項目已成爲市場化基金管理人主要的資金來源渠道,疊加一部分社會資金,可供基金管理人投資的資金看似充足,實則效率較低。或在收益端無法匹配要求,或是企業科研人員擔心資金“打水漂”,索性降低科研成果轉化效率。

今年以來,包括此次深圳出臺的差異化考覈指標、免責清單等全生命週期考覈機制在內,國內也有不少地方開始探索相關機制。

2月13日,廣州開發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局發佈政策,明確了母基金直投運作管理的創新措施,特別是收益分配和考覈制度,允許種子直投、天使直投單項目最高100%虧損,整體容錯率上限進一步放寬,以鼓勵大膽試錯。

海南省科學技術廳也在2月發佈《海南省科技創新容錯免責實施辦法(試行)》徵求意見通知,創新性提出企業及青年科研人員的“首次免責”,即初次承擔財政資金資助項目且未通過驗收時,若及時退回不合理支出及結餘資金可免予處罰。

期待“活躍、開放、有層次、結構化、市場化”的基金體系

在與受訪者交流過程中,記者發現,今年或還會有更多省市地區開創類似的政策探索,擴充資本向科技投資引流。對於基金公司來說,期待更加“活躍、開放、有層次、結構化、市場化”的基金體系出現。

受訪者表示,“針對不同基金,確定差異化考覈指標、免責清單,不以單一項目虧損、單一時間節點爲考覈負面評價依據,按整個基金生命週期進行考覈。”這些表述都是積極的,關鍵是評價辦法和具體指標設定是否科學,是否符合行業性質和市場規律。

“對於一級市場的投資行爲,首先必須認識到是一個風險高的事情,然後纔是儘量把風險控制到最低,而不是追求無風險投資,無成本創新。”有受訪者表示,所謂的耐心資本不以短期論業績,如果以質量優先,哪怕投資期的前幾年一直沒出手,最後一年投的數量又多質量又好也無妨。